拔膏疗法是赵老医生在1958年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,吸取了前人的经验,不断摸索,不断改进,逐渐形成起来的。所谓拔膏疗法,就是使用黑色、脱色拔膏棍与稀释拔膏,温热后外贴治疗某些皮肤病。其药味组成和剂型源于古代的膏药,但有不同。其特点是使用方便,易于保存,价钱 低廉,疗效较好。
1.拔膏疗法的种类、制法及作用: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拔膏,有黑色拔膏棍、脱色拔膏棍与稀释拔膏三种。其基本药物组成(群药)相同,但是由于所加的基质类药物不同,而各有共特点。
⑴药物组成
1)群药类:鲜羊蹄根梗叶(土大黄)、大枫子、百部、皂刺各二两,鲜凤仙花、羊踯躅花、透骨草、马前子、苦杏仁、银杏、蜂房、苦参子各一两,山甲、川乌、草乌、全蝎、斑蟊各五钱,金头蜈蚣十五条。
2)药面类:白芨面一两,藤黄面、轻粉各五钱,硇砂面三钱。
⑵制法:香油八斤、生桐油二斤倾入铁锅内,浸泡群药后,文火炸成深黄色,离火后过滤;再将药油置武火熬炼至滴后成珠(温度大约为240℃左右)然后下丹,
黑色拔膏棍:每斤药油加樟丹十两,药面三两,松香二两。脱色拔膏棍:每斤药油加宫粉十四两,樟丹二两,药面二两,松香二两。
稀释拔膏:每斤药油加樟丹一两,官粉七两,药面一两,松香二两。
⑶功用:总的作用为杀虫、除湿、止痒、拔毒提脓、通经止痛和破瘀软坚。
黑色拔膏棍作用较强;脱色拔膏棍作用与之相同,因脱去黑色,外贴时较为美观;稀释拔膏作用较为缓和。
2.主要适应证:
⑴皮肤湿热毒类:带状疱疹(缠腰火丹、蛇串疮)神经疼,多发性毛囊炎(发际疮蝼蛄串),结节性痒疹(顽湿聚结)。
⑵皮肤增生性病变类:寻常疣、出血性疣(瘊子)、枯筋箭、鸡眼、胼胝、甲癣(油炸甲),瘢痕疙疼(锯痕症),局限性神经性皮炎(干癣),局限性牛皮癣(白疕)静止期,手足癣(鹅掌风),**状皮炎(肉瘤),颜面盘状红斑性狼疮(流皮漏),睑黄疣等,均有一定疗效。
⑶其他:白癜风(白驳风)、圆形脱发(油风脱发),硬皮症,黧黑斑(黧黑野黯),聚合性痤疮(粉刺聚毒)等,也有部分疗效。
临床体会及典型病例:拔膏疗法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利于促进其化脓的形成及炎症吸收,并可密闭皮损软化角质层,使之剥脱,促进皮肤的代谢过程。举例说明如下:
⑴对于瘢痕疙瘩的治疗:我们曾系统地观察了19例本病患者,平均疗程为10个月以后即可收效(最短1例为30天,最长1例为27个月)。结果:6例基本痊愈,4例显着进步,5例好转,4例无效。瘢痕疙瘩是真皮内纤维组织的一种坚硬赘瘤,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,使用拔膏的有效率达78%。其中基本痊愈患者的自觉症状完全消失,赘生皮损以上均见萎缩,疗效尚称满意。
⑵对于上皮角化过度类的皮肤病(如疣、胼胝、鸡眼等)有一定的效果。这类疾病虽不大,但有时影响走路与劳动生产。经治疗,一般对于4个月以内的鸡眼贴敷两周后均可以脱落;对于胼胝效果也称满意。
⑶对于险黄疣也有一定的作用:如一例患者,两侧上眼险近内眦部,有两个对称的黄白色团块,稍髙出皮面,如倭瓜子大小,色黄白如牛油样,自述为时已久,无自觉痛痒,也未经任何治疗。嘱内服秦艽丸(方见302页)早晚各一丸,除湿丸(方见298页)早晚各二钱 ;外用脱色拔膏,每隔2~3日换药一次,坚持40余天,险黄疣逐渐消退,面部接近正常皮肤样。
⑷对于长斯反复发作的多发性疖病的治疗:本病比较顽固,生于颈部者中医称为发际疮。外用拔膏有时可以促进炎症过程和软化瘢痕。
何×清,男,39岁,简易病历,初诊日期1971年7月5日。
主诉:颈部反复生疮已18年之久。
现病史:后颈部发际处经常长小疙瘩,出脓头,经治疗有时治愈,但极易反复发作;治愈后形成瘢痕突起,非常痛苦,发作时影响颈部转动和劳动。
检查:后颈部发际处散在多发性毛囊炎症,有白色脓头及40多个瘢痕突起。
脉象:沉弦。
舌象:苔白薄稍腻。
西医诊断:颈部多发性、穿掘性毛囊炎。
中医辨证:肺胃湿热,蕴久成毒聚于发际而成发际疮。
立法:解毒利湿。
内服秦艽丸早、晚各一丸,小败毒膏(附方21)早、晚各一勺。外用黑色拔膏棍(方见272页)一两温热外贴。
1971年8月12日复诊时称:坚持用药8周后颈部疙瘩逐渐消退,未再复发。内服药改用连翘败毒丸(附方3)、内消连翘丸(附方3)、大黄蟅虫丸(方见302页),继续外用黑色拔膏棍。11月5日复诊时,后颈部瘢痕样疙瘩绝大部分已消失。11月18日复诊时,后颈部疙瘩已全部消失而治愈。另外自述右手拇指处有一寻常疣自用黑色拔膏棍温热外敷10余天后也自行脱落。
⑸可做为盘状红斑性狼疮的外用药。
张××,女,35岁,病历号:894847,初诊日期1971年9月13日。
主诉:面部有七块不规则圆形红斑,皮肤变厚,轻度搔痒三年余。
现病史:患者自1969年春天开始发现颜面右侧颧骨部出现一块红斑,没有任何自觉症状,遂渐增大,而且红斑陆续增多,未经任何治疗。到1971年为止,面部红斑已增至七块之多,面积大小不等,呈不规则圆形,稍为高突皮面,有轻度搔痒。曾到某医院诊为“盘形红斑性狼疮”,自觉全身疲乏无力,食欲不佳,消瘦,经治未效,转来我院门诊。
检査:面部散在有七块不规则圆形斑,色鲜红,周围稍髙出皮肤,中央皮色发白,表面萎缩,散在有粘着很紧的角鳞屑,用力剥离后鳞屑背面有角栓。
脉象:沉细数。
舌象:苔薄白,舌质红。
西医诊断:盘形红斑性狼疮。
中医辨证:风湿蕴毒,血热,气血不足。
立法:补益气血,凉血活血解毒。
方药:
生黄芪五钱 丹参五钱 秦艽四钱 凌霄花三钱 乌蛇肉二钱 漏芦二钱 川军二钱 黄连二钱 威灵仙五钱 鬼箭羽四钱
外用脱色拔膏棍一两,加温后外贴。
上药服十剂,9月28日复诊时,颜面部皮损由红转暗褐色,皮损变薄,鳞屑逐渐消失,疲乏无力等症状也感轻。内服药改用秦艽丸、养阴清肺膏(附方84)、众人参鹿茸丸(附方101)以调整机体状态。外用脱色拔膏。10月20日继服养阴清肺膏、人参鹿茸丸以阴阳双补。外用脱色拔膏。颜面部皮损基本变平,有少量色素沉着,左侧面部皮损已趋于光滑,右侧颧部(初发皮损)尚未完全退尽,继续用药治疗两个多月皮损消失。
⑹可做为慢性盘形湿疹的外用药。
段×,女,35岁,简易病历,初诊日期1971年10月7日。
主诉:双侧手背皮肤粗糙变厚,流水奇痒八年余。
现病史:八年多来双手背皮肤粗糙,变厚,有奇痒,流水结痂,每逢秋冬季加重。曾诊为“慢性盘形湿疹”,久治未效。
检査:双侧手背皮肤粗糙,略髙出皮面,角化过度,有干裂及少量渗出液,结痂,有明显抓痕血痂。
西医诊断:慢性盘形湿麦。
中医辨证:湿热蕴久而成湿毒疡。
立法:除湿解毒止痒。内服秦艽丸,外用稀释拔膏。
10月16日复诊时,局部皮损表面发白,有水样分泌物,表面软化,痒感已减轻大半,继续用前法。10月26日复诊,双手背皮损已基本消退,表面光滑变平,痒止。内服秦艽丸,外用冰片鸡蛋油(方见328页)、大枫子油(附方64)外涂。
⑵对于带状庖疹可做为外用药,在止痛方面作用较好。主要是针对病程较长,在消退期疼痛仍未见好转;或者是疱疹已消退,但仍然后遗局部痛疼者,效果较为满意。使用时加温外贴后,还要加重包扎。如压迫包扎不好,药物与皮肤粘敷的不紧,作用发挥的不好,因而效果也不理想。
周×兰,女,50岁,简易病历,初诊日期1971年11月16日。
主诉:左侧腰部起水疱痛疼,已十二天。
现病史:十二天前左侧下胸部及腰部开始皮肤稍有痒痛而后起水疱,逐渐增多,疼痛加剧。曾经某医院诊为“带状疱疹”,用西药治疗,水疱未消,痛疼不止,不想吃饭,甚而影响睡眠。遂来我院门诊。
检查:右侧腰肋部暗红色疱疹,呈集簇状排列,触痛明显。
脉象:弦滑。
舌象:苔薄白。
西医诊断:带状疱疹。
中医辨证:肝胆火内炽,湿热内蕴。
立法:清肝胆火,利湿清热,佐以活络止痛。
方药:
龙胆草四钱 茵陈五钱 蒲公英五钱 紫丹参五钱 木通三钱 川军三钱 干生地一两 乳没三钱 赤芍三钱 滑石块一两 黑色拔膏棍一两,加温外贴疱疹处。
11月19日用前药第二天痛止,疱疹已退,饮食睡眠均已恢复正常,唯有局部皮损发痒。此为湿邪未尽,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:
苍术二钱 厚朴三钱 陈皮三钱 滑石块五钱 赤苓四钱 猪苓四钱 炒黄柏四钱 炒白术四钱 泽泻三钱 炙草三钱 青皮三钱
外用祛湿散(方见305页)一两,川椒粉五钱,化毒散(附方5)一两 并混合外扑。三天后症状完全消失而治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