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快捷翻页 ← → 键
国学书籍大全 > 中医书籍 >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> 腹壁、臀部窦道(四例)
    【例一】杜××,女,32岁,外院会诊病例。会诊日期1971年7月7日。

    主诉:腹部手术后,伤口感染未愈合已一个多月。

    现病史:患者于5月12日行子宫切除术,术后伤口感染,久不愈合,形成窦道。曾使用抗菌素、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未愈合。其后两次行扩创术,长期换药,均未愈合,持续一个多月,脓性分泌物较多,请赵老医生会诊。

    检査:下腹部有一手术疤痕,居中处有一创面,肉芽组织发白,有脓性分泌物,用探针探时,有6公分深的窦道,窦道口周围组织较硬。

    脉象:沉缓

    舌象:舌苔薄白,舌质淡。

    西医诊断: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形成窦道。

    中医辨证:气血不足,毒热未清,以致伤口未愈。

    立法:补气托肢,生肌长肉。

    方药:

    党参五钱 山甲炭三钱 皂刺炭三钱 白芍三钱 陈皮三钱 泽泻四钱 山药一两 生芪五钱 白术五钱 云苓块五钱

    外用:甲字提毒药捻(附方8)纳入窦道,外敷化毒散软膏(方见316页)。

    7月16日已服上方七剂;隔日换药一次,外用药甲字药捻,化毒散膏后,开始两天分泌物较多,以后逐渐减少,窦道变浅,依前法改服全鹿丸(附方41)、人参养荣丸(附方28),三天后窦道消失,疮面愈合而治愈。

    患者术后气血双亏,切口感染,曾经抗炎及两次扩创仍未愈合,因气血不足,肌肤失养,方用补气血中又加山甲炭,皂刺炭托毒透脓而不伤正。根据赵老医生的经验,用其炭透托之力较缓和,目的是能够保持创口不致过早的愈合,待其余毒出尽时再封口;否则余毒未尽,愈合过早,出毒不畅,循经流串,则功亏一篑。

    【例二】孙×英,女,37岁,住院号:880352,住院日期1971年5月25日。

    现病史:患者于两个半月前在腰麻下行妇科腹部手术(横切口),术后有低烧,十天后出院。次日髙烧39.8℃又住院。因穿刺腹腔有脓,于1971年3月31日又剖腹(纵切口)探査。术后高烧,腰痛,恶心,呕吐,不欲进食,曾输血8叫毫升。经用多种抗生素静点,髙烧渐退,症情渐缓,但腹壁切口未愈,于1971年5月25日来我院门诊治疗,当时腹部伤口较深,流脓,疼痛。人院治疗。

    检査:神清合作,发育正常,营养中等,心肺无异常,肝脾未触及。下腹正中手术疤痕,中段有一约1厘米直径肉芽增生,中央有一创口,深5厘米,有脓性分泌物,外口直径约1厘米。

    脉象:沉细。

    舌象:舌苔薄白,舌质淡。

    西医诊断:术后切口感染,腹壁窦道。

    中医辨证:术后气血两伤,毒热未清,以致伤口久不愈合。

    立法:益气养血,化腐生肌。

    方药:

    生芪五钱 党参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三钱 生草二钱 花粉三钱 当归三钱 二芍各三钱 丹参三钱 益母草三钱 沙参三钱

    外用京红粉药捻(方见335页),纳入窦道,外敷紫色疽疮膏(方见318页)。

    经服上方及隔日换药后,6月30日伤口有明显好转,窦道已浅,深约2厘米,分泌物显着减少,并在窦道内发现约2厘米的线头,未剪除,继用京红粉药捻化腐生肌,入院十天后线头自行脱落长约4厘米。线头脱落后,伤口脓液更加减少,愈合较快,十五天后伤口完全愈合。

    患者系因术后感染以及切口异物线头存留而未愈合。术后一般多见气阴两伤,再加上感染以致高烧持续不退,更加灼伤阴津,正气日衰,所以伤口实难愈合。治疗以益气养血的八珍汤加减,佐以花粉、沙参,养阴生津;丹参、坤草活血理血;生芪、当归益气养血,以治其本。局部纳入化腐生肌的京红粉药捻,外数紫色疽疮膏,使之毒随脓解,内外兼治,两周后得以痊愈。

    【例三】刘××,女,26岁,住院号:们0832,住院日期1973年2月13日,出院日期1973年4月19日。

    主诉:右下腹肿物近两年余。

    现病史:患者于五年前,因转移性右下腹痛,诊断“急性阑尾炎”,当天行阑尾切除术,术后三天拆线,伤口愈合良好,痊愈出院。术后三、四个月切口处持续性痛疼,常伴有恶心,但不呕吐,经检査考虑为“肠粘连”,服药后缓解。1971年4月因咳嗽牵扯切口疼痛,自己用手摸到切口深处有枣样大小的肿块,轻压痛,不活动。曾疑为切口疝、手术瘢痕。给予“强的松”、“普鲁卡因”封闭,疼痛未能缓解。又疑为“纤维瘤”,经治疗一直未愈。近五个月来,服用中药未能缓解,要求切除,入院治疗。

    过去史:过去有消化不良及胃下垂史。

    检査:一般内科检査无明显异常发现。

    外科情况:腹部外形正常,未见皮疹及腹壁静脉怒张,右下腹麦氏点可见阑尾术后切口疤痕,长约5厘米,切口周围红肿,可触及一肿物5×3厘米大小,与周围组织粘连,有轻压痛,无波动感。血色素10.1克,白细胞计数4,550/立方毫米。

    西医诊断:术后切口炎性肿物。

    入院两天后,在局麻下,于切口瘢痕周围作梭形切口,将2×2厘米的炎性瘢痕与切口瘢痕一并切除,见腹壁肌层有3×3厘米肿物,切开后有脓汁约一毫升,用刮匙搔爬后,凡士林纱条填塞。脓汁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。术后内服补气养血温阳之剂:

    生芪五钱 党参三钱 白芥子二钱 肉桂二钱 元胡三钱 陈皮三钱 当归三钱 二地各三钱 赤芍三钱 川芎二钱

    2月19日,伤口清洁,分泌物不多,血色素9.3克%,依上方加减,佐连翘以清解,重用当归、生地以补血。至3月2日之问伤口愈合较快,外口已近长平,内口有小指尖大小肉芽组织水肿,有少量脓性分泌物。3月12日又搔爬一次,创口肉芽组织生长较慢,已形成窦道。4月4日嘱用熏药疗法,处方如下:

    次肉桂三钱 白芥子五钱 白蔹一两 祁艾五钱 党参一两 黄芪一两 松香三钱 猪苓五钱 乳没五钱

    以上诸药串碎后用纸卷好,点燃用烟熏。每次5~10分钟,每日一次,熏后,用甘乳药捻(附方14)蘸紫色疽疮膏纳入创口,加盖敷料,用腹带加压包扎。内服方药仍用补益养血之剂。四天后,窦道外口水肿肉芽有些塌陷,而且变浅。

    4月13日用熏药七天后,窦道已无分泌物,外口有一痂皮,除去痂皮后,可见新鲜肉芽,用琥珀粉、冰片鸡蛋油(方见328页)外上,腹带包扎。内服方药如下:

    生芪五钱 党参五钱 土炒白术三钱 土炒当归三钱 白兹三钱 茯苓四钱 炒扁豆四钱 鸡血藤五钱 熟地四钱 炙甘草三钱 怀山药五钱

    4月19日,三天前窦道已愈合,经观察情况良好,痊愈出院。出院后观察两个多月,创口愈合良好,未见其他变化。

    本例患者系阑尾术后,切口深部慢性感染形成炎症性包块,伴有轻度贫血。局部经扩创后,肉芽组织生长迟缓,形成窦道。从整体治疗来看,是用补气养血温阳之剂,但是创面生长情况仍不理想,经赵老医生看过后,局部嘱用熏药疗法,熏后用甘乳药捻、紫色疽疮膏,以回阳生肌。为期一周,水肿肉芽组织塌陷,分泌物减少,生长良好,表面敷被痂皮,最后用琥珀粉、冰片鸡蛋油外上,迅速愈合。通过此例,反映了赵老医生治疗窦道不但立足于整体治疗,对于局部也很重视。

    【例四】傅××,男,18岁,初诊日期1971年10月12日。

    主诉:右侧臀部注射后感染破溃流脓已两个多月。

    现病史:患者于8月4日夜间,下颌部跌伤,缝合伤口之后,误将“卡介苗”当成“破伤风抗毒素(T.A.T.)”肌肉注射。三天后右侧臀部于原注射部位,红肿疼痛,伴有发烧,体温在38℃以上。逐渐破溃流脓,8月17日经会诊后注射“青、链霉素”,外用“P.A.S.软膏”,疮面分泌物较多,因其注射部位较深,破清后已形成窦道。10月12日来我院门诊。

    检査:体温38.9℃,患者一般情况尚好。右侧臀部疮面发红,破溃,直径3×4厘米,疮口中央有肉芽组织增生,用探针垂直探入窦道深达7厘米,分泌物较多,均为稀薄样脓水。

    脉象:细滑稍数。

    舌象:舌苔薄白,中心剥脱,舌质红。

    西医诊断:臀部结核性瘘管。

    中医辨证:臀部染毒,溃而成瘘,日久气阴耗伤。

    立法:益气养阴,托里生肌。

    方药:

    生黄芪一两 白芥子五钱 土炒白术四钱 土炒当归五钱 山甲炭三钱 皂刺炭三钱 茯苓五钱 山药五钱 党参五钱 南北沙参一两 地骨皮四钱 炙甘草二钱

    外用紫色疽疮膏、甲字药捻纳入。

    10月29日发烧已退,疮面新鲜肉茅生长良好,疮面直径缩小到1×1厘米,窦道仅能探入2厘米深,分泌物减少,唯疮口向下凹陷,前方去地骨皮加肉桂一钱,冬虫夏草三钱,外用紫色疽疮膏及甘乳药捻、继续治疗半月余,疮面完全愈合。1972年1月已参加劳动生产。随访两个月未复发。

    本例为结核性窦道,故见阴虚发烧;脓汁清稀,引流不畅,故局部肿痛。为期已两 月余。开始于益气养阴血之中佐以山甲炭、皂刺炭,托毒透脓而不伤正,配合白芥子辛散温通散结以兴阳。药后烧退,肉芽生长尚好,窦道变浅,唯疮面凹陷,表现为阴疮的特点,所以去地骨皮,加肉桂、冬虫夏草以温阳补肾,外用甘乳药捻,以生肌长肉,根据阴疮的特点,敢于用辛温的药物,所以奏效甚速。

    [按语] 窦道是一端经皮肤缺口与外界相通,一端通向组织深处的盲管。窦道一般细长弯曲,有时分叉,有多数开口,管壁常为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,长时间不愈合。

    赵老医生治疗本症多从整体考虑。他认为其所以延缓愈合形成窦道,主要是因为气血不足,阴阳失调,以致经络阻隔,气血凝滞,毒邪未尽,局部失于荣养而成瘘。毒邪与气血凝聚则管壁坚硬呈条索,肌肉皮肤失荣则肉芽粉白水肿不鲜,腐秽余邪未尽则脓汁清稀流津。若流通不畅,余毒不能随脓而泄,则掀红肿胀。

    窦道基本属于阴症、虚证、寒证范围。但是由于余毒未尽,甚或复感外邪则可阴阳相兼、虚实夹杂。所以在处理上,仍应局部与整体相结合,内外兼治,权衡其标本虚实,辨证施治。

    1.整体治疗:

    ⑴正盛而余毒未尽局部形成窦道:患者素体健康,或窦道发生在肌肉丰满、多气多血的部位,病程较短,疮面尚属新鲜,脓汁稠厚。多见于一般窦道或手术后伤口感染愈合不良。治宜益气内托,提毒化腐。处方:

    蒲公英一两 白芷二钱 陈皮二钱 生地炭二钱 双花炭五钱 赤芍三钱 黄芪一两 山甲炭二钱 皂刺炭二钱 党参一两 方中蒲公英、白芷、陈皮解余毒内托化腐;生地炭、双花炭养阴清血中毒热;山甲炭、皂刺炭活血透脓而不伤正,防业外口假愈合;黄芪、党参益气托里生肌;赤芍活血化瘀生新。

    ⑵正虚余毒已尽局部形成窦道:患者素体阳虚或病程日久,气阴双亏或窦道发生在少气少血的部位,疮面冷淡,肉芽苍白水肿,脓汁清稀,多见于结核性窦道或一般窦道的后期。治宜回阳生肌内托。处方:

    上肉桂二钱 炮姜二钱 附片二钱 熟地一两 白芥子一两 土炒白术三钱 山甲炭三钱 皂刺炭三钱 山药一两 白人参二钱(或党参一两 )黄芪一两 土炒当归三钱

    方中上肉桂、炮姜、附片、白芥子取其辛温能消沉寒,温通血脉;熟地、山药、白人参、黄芪气血双补,促进生肌长肉;土炒白术、土炒当归取其土炒入脾经,功能健脾养血生肌燥湿。若见余毒未尽,佐以解毒清热之品。

    ⑶窦道引流不畅继发感染:局部揪红肿胀有波动,脓汁引流不畅,甚则恶寒发热。治宜清热解毒,化腐生肌。处方:金银花五钱 花粉五钱 白芷三钱 贝母三钱 没药一钱半 归尾三钱 陈皮三钱 **一钱半 炒山甲三钱 炒皂刺三钱 方中金银花、花粉、白芷、贝母清热解毒散结;归尾、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消肿;**、没药活血消肿止痛;陈皮理气化滞助脾胃生发之气,同时与白芷、贝母配伍化腐内托;炒山甲、炒皂刺消肿托脓,脓成未溃时,炒用而不生用,以防克伐太过,耗伤正气。气虚者,加黄芪一两、党参一两或加白人参二钱至三钱 ;血虚明显者,加鸡血藤一两,白芍四钱;毒热盛者,重用金银花,加公英、大青叶。

    2.局部治疗:总的治则是提毒去腐,化瘀生肌。赵老医生既保留了中医外治法的传统,而且有其独特的体会。针对局部的具体情况具体处理。

    ⑴窦道发生在肌肉丰满多气多血的部位,资道壁比较坚硬,可用白降丹药捻(方见336页)。即用棉纸将白降丹药粉捻成药线,按共需要长度剪成小段,用镊子夹持纳入窦道内,疮口外留约0.5厘米~1厘米。白降丹有化腐软坚之功,用药三、五天之内管壁即可被腐化脱净,窦道由底部逐步愈合。但是本药刺激性较强,使用时注意保护窦道周围的正常组织。

    ⑵窦道发生在肌肉不丰满、少气少血的部位,窦道壁不太坚硬,可用红升丹药捻(即京红粉药捻,方见335页),用法同上,其化腐之功稍缓。

    ⑶窦道较复杂,分枝多,久治不愈,疮面冷淡,肉芽水肿,分泌物稀薄。可用回阳熏药卷(方见270页)点燃后烟熏,因为烟走线路,可以通达窦道的底部以及各个分枝,将残留余毒,污物败絮引流出来。同时可用回阳生肌、助气养血药,促进愈合。

    ⑷窦道管壁不坚硬,可用冰片鸡蛋油直接注入,也可用消毒纱条蘸冰片鸡蛋油纳入。若窦道内坏死组织较多,可加10~20%京红粉或20~30×紫色疽疮膏,以化腐生肌。

    ⑸窦道内坏死组织已脱净,开始出现新鲜肉芽时,可用冰片鸡蛋油加回阳生肌散(方见308页)、琥珀粉,促进其生肌长肉。

    ⑹窦道内分泌物过多,由于继发感染,出现局部红肿时,可用铁箍散膏(方见325页)或黑布化毒散膏(方见316页)外敷,能活血消肿,清热解毒。
加入书签
投推荐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