卦东卦
卦西卦
南卦
北卦
卦中卦
手少阳三焦(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)
经(自亥时起无名指关冲穴,至眉毛丝竹空穴止)
手厥阴包络(臣使之官,喜乐出焉)
经(自戌时起乳后天池穴,至手中指中冲穴止)
二经分配共成十二经,包络一名膻中(细考即护心油)
【阐释】五行说最早记载于《尚书?洪范》,以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为万物构成的五种基本元素。据近人考证,其书虽托始于夏禹,而写成不晚于西周,是一种很古的朴素唯物哲学。自战国至秦汉,《易经》的阴阳说与《尚书?洪范》的五行说结合而有进一步的发展。著名的阴阳家邹衍一派,注重幻想奇谈,成为近于迷信方术的唯心学说。只有医家的经典《内经》,继承了唯物的优良传统,对阴阳五行学说作了比较深切系统的论述,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,对祖国医学的发展,作出了一定的贡献。五行应用于医学,最重要的五行按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的次序配五脏(肝、心〈心包络〉、脾、肺、肾),五腑(胆、小肠、胃、大肠、膀胱〈三焦〉),五方(东、南、中、西、北)、五时(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)、五气(风、火、湿、燥、寒)、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、五音(角、商、徵、羽、宫)、五声(呼、笑、歌、哭、呻)、五色(苍、红、黄、白、黑)、五志(怒、喜、思、忧、恐)、五脉(弦、洪、缓、毛、石)、五窍(目、舌、口、鼻、耳)、其华在(爪、面、唇、毛、发),其充在(筋、脉、肉、皮、骨,亦称五体),其所藏为(魂、神、意、魄、志),所化为(泪、汗、涎、涕、唾),其郁则应(达、发、夺、泄、折),其母为(水、木、火、土、金),其子为(火、土、金、水、木),其妻为(土、金、水、木、火),其贼为(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),(生我者为母,我生者为子,我克者为妻,克我者为贼)。配八卦则为(震巽、离、坤艮、乾兑、坎)、配十干则为(甲乙、丙丁、戊己、庚辛、壬癸),配十二支则为(寅卯、巳午、辰戌丑未(“辰戌丑未”:原书为“辰戌、丑未”,因此四地支同属土,故改)、申酉、亥子),配十二经则为(足厥阴肝、足少阳胆,手少阴心、手厥阴包络、手太阳小肠,足太阴脾、足阳明胃,手太阴肺、手阳明大肠,足少阴肾、足太阳膀胱、手少阳三焦),配十二官则为(将军之官出谋虑,中正之官出决断,君主之官出神明,臣使之官出喜乐,仓廪之官出五味,相傅之官出制节,受盛之官出化物,谏议之官出知周,传导之官出变化,作强之官出伎巧,州都之官藏津液,决渎之官出水道)。这些说法主要出自《内经》中《灵兰秘典论》、《金匮真言论》、《五脏生成篇》、《六节脏象论》、《阴阳应象大论》及《五运行大论》等篇,虽不一定都正确,但对于辨证论治颇有指导作用,向为医家所重视,亦为业医者应备之常识。郑氏根据经义,提要钩玄,汇为总括图,颇便于初学者运用。如欲深究,则有《内经》原文及各家注释可参。
医家的五行说,最重生克胜复制化之理。以相生而言,则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;以相克而言,则水克火,火克金,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。此分别见于《内经?〈天元纪大论〉及〈宝命全形论〉》,历代医家多有论述,张景岳《类经?五行统论》谓有胜必有败,有败必有复,母败子必救。造化之机,有生必有制,无生则发育无由,无制则亢而为害。而且生中有克,克中有用,五行之内,复具五行,五五二十五,有互藏之妙。说较详备,欲探讨五行者,可以参考。至五行说在辨证论治方面的运用,并述于后“五行相传为病”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