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风疟
经云:"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风疟。"《金匮要略》谓:"风疟,先伤于寒,后伤于风"。是同长夏先受阴暑,至秋感风而发。然有暑无风惟病暑,有风无暑惟病风,必风暑合邪,始成疟病。但症有攸分,不可不辨也,盖风疟寒少热多,不似暑疟恶寒壮热,或着衣则烦,去衣则凛(凛:寒甚之意。);风疟则头痛,自汗出,不似暑疟肌肤无汗,必待汗出淋漓而热始退。其脉弦而兼浮。治法:初宜辛散太阳法去羌活,加秦艽治之。必候寒热分清,始可进和解之剂。
『歌括』
风疟由夏受暑阴,症与暑疟有攸分。
寒少热多头痛汗,脉弦兼浮无烦凛。
辛散太阳羌易艽,和解当候寒热清。
(二)暑疟
暑疟:多因长夏纳凉,感受阴暑,暑汗不出,邪伏于内,直至秋凉,冒凉气而发。先贤云:"暑气内伏者,阳气也;秋凉外束者,阴邪也;新邪与卫气并居,则内合伏暑,故阴阳相搏而疟作矣"。其症恶寒壮热,口渴引饮,脉弦或洪或软,或着衣则烦,去衣则凛,肌肤无汗,必待汗出淋漓而热始退。治以清营捍疟法,如渴甚加麦冬、花粉以佐之。初起多实,以祛邪为先,久病多虚,以养正为主。当分深浅治之。
『歌括』
暑疟长夏受暑阴,暑汗不出邪遂侵。
恶寒壮热引饮渴,着衣则烦去衣凛。
初起无汗热汗解,脉弦或洪或软形。
清营捍疟渴麦粉,实则祛邪虚扶正。
(三)寒疟
寒疟者,由于先受阴寒,寒气伏于肌腠之中,复因外感邪风触之而发。其症先寒后热,寒长热短,连日或间日一发,发时头痛微汗或无汗干热。治法当本古训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之旨,拟用辛散太阳法。候寒热按时而至,方可继进和解。
『歌括』
寒疟寒气伏腠中,发由外感触邪风。
先寒而长后热短,脉浮紧力发头疼。
连间头痛汗或无,辛散太阳去燔蒸。
若待寒热按时至,继进和解细评论。
(四)湿疟
湿疟之症,因于久受阴邪,湿气伏于太阴,偶有所触而发。其症恶寒而不甚热,身痛有汗,手足沉重,呕逆胀满,脉象缓钝不弦。治法宜宣透膜原,使其邪化疟除。但辛燥之剂,对阴亏体热者慎用,如属阳虚体寒,可加老蔻、干姜。但截疟之法,不宜早用。否则易膨胀或成疟母。宜分虚实治之。
『歌括』
湿疟阴湿伏太阴,触发恶寒热不甚。
缓钝不弦身痛汗,呕逆肤满四肢沉。
宣透膜原阴虚禁,阳虚体寒蔻姜增。
(五)温疟
温疟由冬令感受风寒,伏藏于骨髓之中,交夏阳气大泄,腠理不密,或有所用力,伏邪与汗并出,此邪藏于肾,自内而达于外也。如是者,阴虚而阳盛,阳盛则热矣。衰则其气复入,入则阳虚,阳虚生外寒矣。其症先热后寒,或汗多,或汗少,口渴喜凉。脉象阳浮而阴弱,宜以清凉透邪法治之。如汗多者,即去淡豉加麦冬、花粉。如舌苔化为焦黑者,以清热保津治之。嘉言云:"治温疟当知壮水以救其阴,恐十数发而阴精尽,尽则真火**,顷之死矣"。
『歌括』
温疟冬令感寒风,当不即病伏髓中。
春不发病夏用力,阳气大泄腠理松。
伏邪并汗邪藏肾,自内达外温疟成。
阳浮阴弱汗多少,先热后寒渴凉饮。
清热透邪急当进,汗多去豉加麦粉。
苔转焦黑急壮水,清热保津以救阴。
(六)瘴疟
瘴疟之症,乃因天气炎热,山气湿蒸,多有瘴岚之毒,人感之者,即时昏闷,一身沉重,或寒盛热微,或寒微热盛,或狂言妄语,或口喑不言("喑":口不能言也《黄帝内经素问》"邪入于阴则喑"。)。初起邪入气分,甚则邪瘀于心,凝聚于脾。治法先用宣窍导痰法,以探吐其痰,然后辨其轻重表里。轻者在表,以芳香化浊法加草果,槟榔!重者在里,以和解兼攻法治之。
『歌括』
瘴疟天炎山湿蒸,人感瘴毒昏闷沉。
身重寒热微或甚,狂言妄语或口喑。
初起邪郁在气分,甚延聚脾血瘀心。
先用宣窍导痰治,再辨表里和重轻。
表轻化浊加槟果,里重和解兼攻行。
(七)瘅疟
瘅疟者,肺素有热,气盛于身,厥逆上冲,中气实而不外泄,有所用力,腠理开泄,风寒舍于皮肤之内,分肉之间而发。发则阳气盛,阳气盛则四肢热。火邪上冲,胃气逆则欲呕。其气不及于阴,故但热而不寒也。气内藏于心,而外舍于分肉之间,故令人肌肉消砾。肺受火邪则烦冤作热,可用白虎退热伍而治之。
『歌括』
瘅疟但热不恶寒,肺受火刑气烦冤。
肢热欲呕灼肌肉,甘寒生津白虎参。
(八)牝疟
《金匮要略》:"疟多寒者,名曰牝疟"。此邪气伏藏于肾。故多寒而少热。以邪气伏结,则阳气不行于外,故作外寒。此在真阳素虚之体为多。由盛夏贪凉饮冷,感受阴寒或寒湿,导致阳不制阴,而发为牝疟。其症:寒甚热微,惨戚振粟(惨戚振粟:是形容面色惨淡牙齿振颤,全身发抖等寒盛的现象。),病以时作,脉沉迟,面色惨白。治法宜宣阳透伏治之。因寒者以姜附为君,因湿者以苍果为君,日久不愈者以温补为宜。
『歌括』
牝疟邪气伏于肾,盛夏纳凉多饮冷,
寒多热少邪伏结,阳不制阴牝疟成。
寒盛热微惨振粟,面色淡白脉迟沉。
宣阳透伏寒姜附,温加苍果久补温。
(九)痰疟
痰疟者,因夏月多食瓜果油腻,郁结成痰;或素系痰体,痰据太阴,伏而不发,一旦外感凉风,痰随风起,变成疟病。初发头痛而眩,痰气呕逆,寒热交作,脉来滑弦。治以化痰顺气法,加草果、藿香;如昏迷卒倒,宜以宣窍导痰法,加厚朴、草果、苏合香丸治之。
『歌括』
痰疟夏食腻瓜果,郁结成痰伏脾多。
外感凉风痰随起,头痛而眩寒热作。
痰气呕逆脉弦滑,化痰顺气加草藿。
昏倒宣窍导痰用,加朴草果丸苏合。
(十)食疟
食疟者,即胃疟也。因于饮食失节,饥饱失常,谷气乖乱,营卫失和,外邪冒之,遂成疟疾。其症寒已复热,热已复寒,寒热交并,噫气恶食,食则呕逆,胸满腹胀,脉滑有力或气口紧盛者,宜以楂曲平胃法,加藿香、草果治之。如脉迟滞,必兼寒也,可加干姜、白蔻。如脉缓纯,必兼湿也,可加半夏、茯苓。食疟之症,兼寒兼湿者多,法当分治。
『歌括』
食疟饥饱谷气乱,邪冒营卫致失和。
寒热交并胸腹胀,食则呕逆噫气恶。
气口紧盛滑有力,楂曲平胃加果藿。
迟滞兼寒入姜蔻,缓钝兼湿半苓可。
(十一)疫疟
疫疟之为病,因天时寒热不正,邪气乘虚而侵袭膜原,欲出表而未能透达,欲陷里又不得空隙,故作寒热往来,一日二、三次或一次,而无定期。其症:寒轻热重,口渴有汗,右脉多胜于左,沿门阖境,长幻相似,是为疫疟。治法,宜以宣透膜原法治之。
『歌括』
疫疟天时气不正,乘虚而入膜原侵。
欲出不透陷无隙,寒热往来期无定。
寒轻热重有汗渴,右脉更比左脉盛。
沿门阖境长幼似,宣透膜原为主治。
(十二)虚疟
元气本虚,感邪患疟者为虚疟。其症寒热交作,自汗倦卧,饮食并减,四肢无力,脉象举按俱弦,寻之则弱。宜以补气升阳法治之。又有久疟脾胃虚者,亦名虚疟也,盖胃虚则恶寒,脾虚则发热,寒则洒洒,热则烘烘。脉象浮按濡弱。治宜营卫双解法,则不截而疟自罢矣。倘肢凉便泻,加附子、干姜;呕涎不食,加砂仁、半夏。
『歌括』
虚疟原于元气弱,感邪而发寒热作。
自汗倦卧饮食减,四肢乏力身软弱。
寻之脉弱举按弦,补中益气法可瘥。
更有久疟脾胃虚,脉浮濡弱亦虚疟。
胃虚恶寒脾虚热,寒则洒洒热烘灼。
营卫双调疟自罢,肢凉便泻姜附酌。
吐涎不食加砂半,两种虚疟细琢磨。
(十三)劳疟
劳疟,由于患疟日久,延而为劳,或久病劳损,气血两虚而成。劳役过度,营卫空虚。亦能致之。脉象或软而弱,或小滑或细数。其症:发热恶寒,寒热兼作,或昼或夜,发无定时。每遇小劳即发。气虚者多汗,饮食少进;血虚者午后发热,至晚则微汗而解。此似疟非疟之症,如误为疟治,妄图剥削,未有不成瘵疾也。治宜营卫双调法。气虚者,倍加参芪;血虚者,倍加归芍。倘寒热分清,按时而至,脉兼弦象,显出少阳兼症者,始可佐以柴胡、青蒿,否则不可用也。
『歌括』
劳疟由于久病因,劳损气血两虚成。
营卫空虚劳役过,软弱小滑细数分。
寒热昼夜发无定,气虚汗多食少进。
血虚午热晚汗解,似疟非疟细辨明。
如若误诊当疟治,妄投剥削瘵疾生。
营卫双调补虚用,血倍归芍气芪参。
寒热分明按时至,少阳兼症柴蒿增。
(十四)疟母
凡疟经年不愈者,谓之老疟。食积、痰延、瘀血,皆能结成痞块。腹胀胁痛,令人多汗,此谓疟母。亦有因调治失宜,营卫俱虚,或截疟过早,邪伏肝经胁下而成痞块者。治法以补虚之中兼以疏肝为宜。可用调中畅气法去芪、术、甘、荷,加青皮、鳖甲、牡蛎、半夏治之。如形气未衰,块痛甚者,可加莪术、三陵、肉桂。但偏用攻破剥削以治其块,而不顾其正者,必延成中满,致不可治。
『歌括』
疟母经年久不愈,食积痰涎或血瘀。
痞在左胁胀痛汗,调治失宜营卫虚。
补虚疏肝畅气法,减去甘荷及芪术。
加鳖青皮牡蛎半,痛甚莪棱肉桂入。
若钝剥削不顾正,延为中满病难除。
(十五)三日疟
经曰:疟有间日或至数日而发者,为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,而有时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数日而又复作者曰三日疟,宜以双甲搜邪法治之。如阴虚之体,益以首乌、当归;阳虚之体,益以鹿霜、潞党。凡邪深陷者,必因正气空虚,当用补气升阳法,助其既虚之正,提起已陷之邪,使正气复旺,邪气自出,则疟不驱自遁矣。
『歌括』
三日疟邪深客腑,双甲搜邪法可祛。
阳虚之体鹿霜党,阴虚须用归首乌。
邪陷心虚当提陷,补气升阳助正复。
(十六)伏暑
伏天受暑,其邪甚,发于当时,其邪微,发于秋后。所谓秋时晚发,即伏暑之症也,当是时也,凉风飒飒,侵袭肌肤,新邪欲入,伏邪欲出,以致寒热如疟,或微寒,或微热,不能与疟疾分清。脉滞苔腻,脘痞气窒,渴闷烦冤,午后则甚,入夜更剧,热至天明,得汗则诸恙稍缓。日日如是,必要二、三候(候:五日谓之一候。二、三候外,即十至十五日以外也。)外,日减一日,方得全解。如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,不治者甚多。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,温热之气投凉即安,宜清宣温化法,使其气分开,则新邪先解,伏邪也随之而出也。如初起如疟,可先服清宣温化法。倘畏寒已解,独发热淹绵,可加竹叶、芦根、连翘,减半夏、陈皮,免伤津液。其舌苔本腻,若渐黄燥黑焦,是伏暑之热已伤其阴,于本法内加洋参、麦冬、玄参、生地治之。倘神志昏蒙,是邪逼心包,可用益元散、紫雪丹,量其轻重投之。倘壮热舌焦,神昏谵语,脉实不虚,是热邪归并阳明,宜用润下救津法治之。如年壮体强,即以熟军改为生军。
『歌括』
伏暑之症受暑由,甚发当时微发秋。
伏于秋时称晚发,凉风飒飒侵肌腠。
新入伏出形如疟,寒热不如疟清楚。
脉滞舌腻脘痞塞,渴闷烦冤甚午后。
入暮热甚晨汗解,全解须待二、三候。
不比风寒温热邪,调理非法多不救。
清宣温化开气分,新邪先解伏邪搜。
畏寒已解热淹绵,减陈关加翘竹芦。
苔腻见黄黑焦燥,麦冬生地玄洋参。
邪逼心包神昏蒙,益元紫雪量重轻。
壮热舌焦昏谵语,脉实邪热并阳明。
润下救津急当进,体强生军代熟军。
(十七)秋暑(附:秋凉)
秋令较盛夏更热,人感其热而病者,称为秋暑。俗称秋老虎是也。斯时湿土主气,暑湿交蒸,若症见壮热烦渴,蒸蒸自汗,脉洪濡或数,即为秋暑也。治法与阳暑相同,以清凉涤暑法治之。倘伙令凉气袭人,人感其气,即患头痛恶寒,发热无汗,脉洪弦或紧,是为秋凉之症。治法与阴暑相同,宜辛温解表法;若在秋分之后,燥金主气,遇有秋凉之见症者,是为燥之胜气,宜用苦温平燥法;如遇秋暑之见症者,是为燥之复气,治宜甘寒生津法。三者宜细别之。
『歌括』
秋暑秋热甚于暑,秋暑俗称秋老虎。
暑湿交蒸热烦渴,蒸蒸自汗数洪濡。
秋暑治法同阳暑,应以清凉涤暑治。
交秋凉袭人感气,头痛恶寒热汗无。
浮弦或紧秋凉症,辛温解表如阴暑。
秋分之后燥胜气,苦温平燥法可施。
秋暑见症为复气,甘寒生津法可予。
选按
疟有多种,论中已详述之。所举疫疟、痰疟、瘴疟,皆类似现代之恶性疟或脑型疟疾。虚疟、劳疟等均系疟疾的兼症,而不是病因。故治之必求其本。鬼疟一节,认为是尸疰客忤所致,治以所谓驱邪辟祟甚至念咒等法,纯属迷信之谈,故删去之。治疟之法,古人有丰富经验。余曾师其意,用双甲搜邪法加味治疗三阴大疟,屡见良效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现代防治方法多有胜过古人之处。如能今古合参,可收相得益彰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