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快捷翻页 ← → 键
国学书籍大全 > 中医书籍 > 经方一百首 > 022、大青龙汤
    [组成用法]

    麻黄10~508、桂枝10~20g、炙甘草5~15g、杏仁10~20g、生姜10~25g、大枣5~15枚、生石膏50~200g。

    水煎温服,分三次。微微透汗即可,不可大汗淋漓。欲止其汗,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。

    [方证]

    1.麻黄汤证见口干、烦躁、热甚、脉浮缓者。

    2.咳喘病人口渴欲饮,上冲、烦躁或身疼痛、恶风寒、脉浮紧者。

    3.肌肤灼手,鼻燥口干,发热者。

    [现代应用]

    1.发热性感染性疾病。如上呼吸道感染、化脓性角膜炎、急性传染性结膜炎、鼻窦炎、支气管哮喘、大叶性肺炎、病毒性肺炎、肺脓肿、肺坏疽、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脓疱疮、斑疹伤寒、流行性出血热、败血症、化脓性心包炎、风湿热、猩红热、急性蜂窝组织炎、丹毒等。

    2.皮肤科疾病。如药物性皮炎、过敏性皮炎、汗腺闭塞症、剥脱性皮炎、天疱疮、银屑病、水痘等。

    3.其他疾病,如热射病、药物热、风湿性关节炎、急性白血病、肾炎、痔疮、鼻衄、脑外伤、高血压病、脑动脉硬化、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。

    [经验参考]

    大青龙汤证中,“烦躁”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。如《伤寒九十论》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,脉浮涩而紧。并据其发热、头痛、恶风、无汗,诊为麻黄证,但因其烦躁甚,遂与大青龙汤,三杯汗解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载张锡纯治—冬日伤寒证,胸中异常烦躁。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,竟投以麻黄汤。服后分毫无汗,胸中烦躁益甚,自觉屋隘莫能容。诊其脉洪滑而浮,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。服后五分钟,周身汗出如洗,病若失。

    《伤寒论》第39条说“伤寒,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”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,临床应仔细鉴别。《伤寒沦汇要分析》载”—程姓男子,发热恶寒,无汗,似睡非睡,不欲转侧,神倦懒言,问之再三才勉强答:全身疼痈,人感烦躁。有人断为少阴证.主用姜、附回阳,家属犹豫不决。按其脉搏,浮而微数,触其两胫,颇热,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。因恶寒发热,无汗烦躁,脉浮数,大青龙汤证毕呈。但大青龙汤证本烦躁不得安卧,现病人似睡非睡,问之久久不答者,乃邪热闭郁所致。此与少阴之,但欲寐’迥然有别,与嗜卧亦有不同。足胫颇热,知非少阴证。至于不欲转侧,是因表邪困束,身痛之故。本证属寒邪外束,阳热内郁,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。但又虑老人体质素弱,如发汗太过,恐导致亡阳,因此用石膏一两,麻黄、桂枝、杏仁、炙甘草、生姜各三钱,大枣五枚,水煎,分作三次温服,每二小时服一次,叮嘱家属留心观察,如发现病者有微汗出,即须停药。仅服两次,果全身微汗出,诸证悉除。”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,其退热效果并不亚于西药的发汗药。如《古方药囊》载荒木性次氏治一妇人,因感风寒,发热数日不解,服两三种西药不效,头痛如刀割,咽干,欲饮水,苦闷,夜间不寐,时时恶寒,如欲死状,坐卧不安,其主证为不汗出而烦躁,故与大青龙汤,服后大汗出,诸证霍然而愈。陈瑞春先生治疗韩某,因暴雨衣裤尽湿,又酒食暴进,当夜寒热交作,烦渴引饮。次日请西医诊治。第三日改就中医,服银翘散一剂不效。就诊时上午,体温39.5℃。虽值炎暑,以被单裹身仍恶寒,肌肤于燥少汗,烦躁不眠,扬手掷足,大声叫喊“周身痛”,“胸口难过”,头项强痛,不敢转侧,渴喜热饮,面色赤.痰色白而质粘稠,咳不畅,口淡,舌苔尖白根薄黄,脉浮数有力,大便三天未行。处方;生麻黄10g、桂枝6g、杏仁10g、甘草6g、生石膏30g(先煎)、生姜3斤、大枣12枚。服药后l小时,汗出由少到多,头上出气如蒸,遂去盖身之被单,汗出渐减,夜能安睡。次晨醒来,各证如失(《陈瑞春沦伤寒》)。此方发汗之力如此之大,难怪仲景要另小温粉粉之。不过,为防大汗虚脱,今天可以用阿托品或654—2等西药来止汗,并给以补液。

    如果说以上两个医案是针对外感病发热的“体若燔炭”而“汗之乃散”的话,那么,下而的医案则是汗法治疗内伤杂病的佳作。中神琴溪翁治疗—产妇,病腹部胀满,大小便不利,饮食不进,其夫为医师,然治疗无效。—年许病情日进,呼吸困难,呈喘息样。与桃花加芒硝汤无效,于是恳请琴溪翁往诊诊之脉浮滑,按其腹,水声漉漉然。悟开南窗而北窗自开之理,与大青龙汤。温而覆被。其夜大发热,汗出如流,3~4天后小便通利,日数行,5~6天腹满消,继与大青龙汤,百日而愈(《生生堂治验》)。

    由于本方是由麻黄汤和越婢汤组成,发汗能力很强。所以对于皮肤疏松易出汗者或脉浮软,恶风寒,心慌气短,容易紧张者应禁用。一旦出现里饮上犯“筋惕肉膶”的反应时,可用真武汤加生龙牡来救治。本方证中的“恶寒、发热、无汗,烦躁”或“身重”等证,往往会误认为少阴虚烦证,但少阴证脉多沉微,少有浮缓。而且会有精神委靡、四肢冰冷、肤色苍白等阴、虚、寒的表现。区别阴阳,舌、脉、神很重要。大青龙汤是表里两解的名方,有清内攘外之功。虽发汗过多可导致许多坏病。但适证用之,效若桴鼓。尤其是在很多急性外感病早期,往往会因误服感冒药、消炎药或清热解毒药而失于解表。致使邪气内伏,形成表寒郁热证。此时无论发热多高,头痛多重,只要见到恶寒、无汗、口干、烦躁等证,用大青龙汤进行治疗,多能迅挽狂澜,使身轻病减。若再贻误时机,便会转为慢性痼疾,久久难愈。

    [原文点睛]

    1.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,恶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。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,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膶,此为逆也。(38)

    2.伤寒脉浮缓,身不疼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怔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(39)

    3.病溢饮者,当发其汗,大青龙汤主之,小青龙汤亦主之。(《金匮要略》第十二篇第二十三条)

    麻黄六两(去节)、桂枝;两(去皮)、甘草;两(炙)、杏仁四十枚(去皮尖)、生姜三两(切)、大枣十枚(掰)、石膏如鸡子大(碎)。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;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,温粉粉之。一服汗者,停后服。若复服,汗多亡阳,恶风,烦躁,不得眠也。

    [注论精选]

    陆渊雷:大青龙汤麻石相伍,所以散发郁阳,麻桂相伍,所以出汗去毒。而起副作用亦能蒸散体温,故用不当,则体温低落,心力为之衰弱。是以有厥逆亡阳之戒也。又麻黄之量,三倍桂枝,则排除水气之力亦峻(《伤寒论今释》)。

    沈金鳖:大青龙汤治病,与麻黄汤证相似,但病尤重,而又加烦躁者,用大青龙汤也。以其风寒俱盛,故青龙汤添麻黄作六两,又似合桂枝汤药味在内,添石膏,所以为紧。此治荣卫俱病,若症不审,误用大青龙则发汗多伤人(《伤寒沦纲目》)。

    左季云:烦躁是热伤其气,无津不能作汗,故发热恶寒,身疼不解,特加石膏之泄热生津,以除烦躁,然其性沉而大寒,恐内热顿除,表寒不解,变为寒中协热下利,故必倍麻黄以发表,又倍甘草以和中,更用姜、枣调和营卫,一汗而表里俱解,风热两除,何患诸证不平(《伤寒论类方汇参》)。
加入书签
投推荐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