泻心汤的药物组成为:大黄、黄芩、黄连。《金匮要略》用以治疗由于心阴不足、实热亢盛所引起的吐血衄血证。方中大黄、黄芩、黄连均属苦寒之 品,三药合用能泄热泻火、解毒,其中大黄泻实荡热的作用尤强,故可以治疗因邪热炽盛,逼血妄行,而发生的吐血、衄血。此方治疗实证的出血,确有良效。治疗 出血的药理作用,不是通过凉血、止血而治愈的,而是通过泻火、泄热、解毒的作用,使邪去则正安,热毒解则血自止而达到治愈的目的。清朝唐容川著《血证论》 中立此方为群方之首,颇有见地。他说:“心为君火,化生血液,是血即火之魄,火即血之魂,火升故血升,火降即血降也。知血生于火,火主于心,则知泻心即泻 火,泻火即是止血。得力大黄一味,逆折而下,兼能破瘀逐陈,使不为患。此味今人多不敢用,不知气逆血升,得此猛降之药,以损阳和阴,真圣药也。且非徒下胃 中之气而,即外而经脉肌肤,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者,大黄之性,也无不达。盖其气最盛,凡人身气血凝聚,彼皆能以其药气克而治之,使气之逆者,不敢不顺。今 人不敢用,往往留邪为患,惜哉。方名泻心,乃仲景探源之治,能从此悟得血生于心,心即是火之义,于血证思过半矣。”此论解析甚明,与徒用凉血止血之法治疗 血证,判若霄壤。据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之三黄丸(即本方作蜜丸),并可以治疗三焦实热,证见高热烦躁、面红目赤、口疮肿痛、及湿热黄疸等证。此外可治因 实热之邪干犯冲任而致妇女的逆经,还可以治疗因血热引起的头晕、头痛等疾患。
一、吐血、衄血、咯血
“血溢之由唯气与火”,这是古人对出血证的说法。这一理论在出血证中的不少方面,是符合实际情况的。临床上实证的出血,大抵和火与气有关,故在治疗方面,首先应该清泻实热,解毒,理气,杜绝出血之源,方为根本疗法。
典型病例:
张xx,男,55岁,建筑工人。患者平素体健,于盛夏时,在曝日下劳动饱受暑热,忽患咯血。每日约咯出40-50毫升,血色鲜红,本单位医生用中药凉血之品、西药止血之剂,治疗数日,咯血量不唯无减少反而增多。
当时诊断,患者仅有口渴、头晕之兼证。脉实大,舌质赤,其它未见异常。遂投以泻心汤。
大黄12克,黄芩15克,黄连5克
服二剂后,咯血减去大半,再服二剂痊愈。
二、逆经
妇女月经期,血从口鼻出,中医谓之“逆经”。其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,多是由于实热之邪犯于冲、任,波及胞宫,故当经血排出之际,热逼血行, 血随热上逆,而为逆经。《医宗金鉴◎妇科心法要诀》说:出现在经前或经期者多属内热壅盛,用三黄四物汤治之;出现在经后多属阴虚血热内扰,用犀角地黄汤等。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,逆经不论出现于经前、经期或经后,用泻心汤治疗皆有一定疗效。总之,此病治疗当以泄热泻火折逆之法为主,热邪得清,使血行其常 道,则逆经自愈。
典型病例:
宋XX,年28岁。十数个月以来,每逢月经来潮时,腹部胀痛不活,当日即鼻出血,不能自止,血色鲜红。后值经期口鼻出血更多,急服泻心汤一剂,服后数小时,出血即逐渐减少,第二天完全停止。又宗此方加减化裁,继服两剂痊愈,概未复发。
三、头晕、头痛
由血热引起的头晕头痛证,以青壮年人发病率最高。其病因病机,多是由于火热之邪,侵犯血分,血热上冲头部,侵扰清空,气血逆乱而为头痛。当是之时,如果受热邪较重,即可发生热逼血妄行的血证,若感热邪轻微,未必造成当时出血,但羁留于血分,缠绵不愈。
证见头晕、头痛,发作时,面红目赤,自觉面部灼热,日干舌燥,逢热即作,遇冷即差,日午甚,早晚轻,炎热之天更甚,隆冬之日好转,脉多为实大数。
典型病例:
崔XX,男,年12岁。于7岁时,随该父由城市回山村,正值盛夏酷热之际,数十里山路不通车,完全依靠步行。从早走到傍晚,方才回到家中。患儿从此以后,即患头晕头痛,遇热即作,遇寒即差。痛时面红、灼热、口干舌燥,数年来不断治疗未愈。给泻心汤改散剂服。
大黄30克(酒浸三次蒸三次),川黄连12克,黄芩15克,共为细末,半月分服,日服二次,温开水送下,共服三剂而愈。
结语
泻心汤治疗出血证,是通过清热降火解毒而起到作用的,为治本之法。对实热证的出血,用之确有立竿见影之效,而且有活血祛瘀的作用。不论治疗 任何部位的出血,血止以后决不会遗留下瘀血为害。但是运用本方治疗血证,必须辨证准确无误。确为实邪、热邪者为适应证,如因虚邪或虚实相兼引起的出血,慎 不可轻试。
泻心汤治疗妇女逆经,因此类病证绝大多数是实热之邪犯于冲任,血随热上逆,而现口鼻出血,纯为实热之证,而虚寒引起的逆经临床上甚为罕见,所以凡遇此疾投以本方每治多效,不必虑及虚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