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黄芩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黄芩10克,炙甘草6克,芍药6克,大枣4枚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黄芩主肠澼下利,本方用为主药。甘草、芍药、大枣治腹挛痛且缓急迫,故本方为治下利有热、腹挛痛而急迫者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伤寒论》第172条: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;若呕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注解:太阳病之发热恶寒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同时出现,故谓太阳与少阳合病,若此合病自下利者,宜与黄芩汤;若更呕者;则宜黄芩加半夏生姜主之。
按:发热腹泄,或痢疾而腹挛痛者,即可用本方,不必限于太阳与少阳合病。若里急后重,或便脓血,宜更加大黄。
【辨证要点】发热腹泄,腹痛者。
二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黄芩10克,炙甘草6克,芍药6克,大枣4枚,半夏12克,生姜l0克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此于黄芩汤加半夏、生姜,即黄芩汤与小半夏汤合方,故治二方的合并证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伤寒论》第172条: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;若呕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注解:见黄芩汤方。
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》第11条:干呕而下利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注解:干呕较呕证轻,干呕而下利者,当然有用本方的机会,但宜参照上条所述证候为妥。
【辨证要点】黄芩汤方证又见恶心、呕吐者。
【验案】刘某,女,50岁。初诊日期1965年9月12日。因吃不洁葡萄后,患急性胃肠炎,出现身热恶寒、腹泄稀水便,温温欲吐,服葛根加半夏汤后,热退而吐利不止,苔白厚,脉弦细数。证属太少合病,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:
黄芩10克,炙甘草6克,白芍10克,大枣4枚,半夏12克,生姜10克
结果:上药服一剂,体温恢复正常,腹泄止,胃稍和,仍不思饮食,服二剂,身微汗出,食饮如常,仍感乏力。
三、六物黄芩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黄芩、人参、干姜各10克,大枣4枚,桂枝3克,半夏12克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此亦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复制,不过以干姜易生姜,以人参易芍药,且加少量桂枝,虽主治大致同,但此偏于寒者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》附方(二):《外台》黄芩汤:治干呕下利。
注解:本方治干呕下利的作用,虽与黄芩加半夏生姜同,但本方有人参,当有心下痞硬。无芍药则腹肌当虚软而不挛急,临证时宜细辨。
按:《伤寒论》的黄芩汤与《外台》黄芩汤名同而药不同,为便于区别,故把《外台》的黄芩汤称之为六物黄芩汤。
【辨证要点】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者。
四、三物黄芩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黄芩10克,苦参10克,生地18克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三物均有解热除烦的作用,由于生地的用量独多,故尤宜于有发热心烦之血证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金匮要略·妇人产后病》附方(一):《千金》三物黄芩汤: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,四肢苦烦热、头痛者,与小柴胡汤;头不痛但烦者,与三物黄芩汤。
注解:见小柴胡汤方。
【辨证要点】里热血热见心烦、手足心热者。
五、黄连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黄连10克,炙甘草10克,干姜10克,桂枝6克,人参6克,半夏12克,大枣4枚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此于六物黄芩汤以黄连易黄芩而加甘草,故主治亦略同。但黄连尤长于治烦悸,且治腹痛,故治六物黄芩汤证心烦悸甚而腹中痛者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伤寒论》第173条:伤寒,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呕吐者,黄连汤主之。
注解:胸中有热,指胸中发烦热。胃中有邪气,指胃中有水气。腹中痛,欲呕吐,为热与水气相搏的结果,故以黄连汤主之。
按:本条虽未言下利,但就药物论,治疗呕而下利当亦有验。
【辨证要点】心烦、心下痞满、腹痛、或干呕下利者。
六、黄连阿胶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黄连12克,黄芩6克,芍药6克,阿胶10克,鸡子黄一枚
【用法】水煎三味,汤成去滓,内胶烊尽,内鸡子黄搅令相得,温服。
【方解】黄连、黄芩除热止烦,芍药、阿胶、鸡子黄养阴补虚,故治虚热而心中烦悸不得眠,或失血,或便脓血者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伤寒论》第303条: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烦、不得卧,黄连阿胶汤主之
注解:少阴病二三日以上,即常传里,或半表半里,今心中烦不得卧,为内传半表半里的虚热证候,宜以黄连阿胶汤主之。
按:本方不仅治此证,若虚热心烦为目标,可活用于诸失血和久痢便脓血者俱有验。
【辨证要点】虚烦心悸不得眠、手足心热、或下利便脓血者。
【验案】张某,男性,48岁,病历号182577,1965年12月13日初诊。因患肺炎而高烧半月方退,但遗心烦、失眠一月不愈,口苦思饮,手足心热且易汗出,苔黄。舌质红,脉弦细数,证属久热伤阴,致使阳不得入于阴,治以养阴清热,与黄连阿胶汤:
黄连10克,黄芩6克,白芍6克,生阿胶烊化10克,鸡子黄一枚
结果:上药服一剂即感心烦减,夜眠好转,三剂诸证竟全解。
七、白头翁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白头翁、黄连、黄柏,秦皮各10克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四物均属苦寒收敛药而有除热烦、止下利等作用,白头翁更能逐血止痛,合以为方,故治热利下重、心烦腹痛等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伤寒论》第371条:热利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。
注解:因内热而下利、里急后重者,宜白头翁汤主之。
《伤寒论》373条:下利欲饮水者,以有热故也,白头翁汤主之。
注解:热盛则思饮,故下痢而欲饮水者则为热痢可知,宜以白头翁汤主之。
按:由以上所述,则急性肠炎或痢疾,均有应用本方的机会,不过必须详审其为热痢乃可用之。若里急后重,渴欲饮水俱属其候,但后重滞下,宜更加大黄。
【辨证要点】热痢下重、腹痛者。
八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白头翁、黄连、黄柏、秦皮各10克,甘草、阿胶各6克
【用法】水煎诸药成,去滓内胶烊尽,温服。
【方解】于白头翁汤加益气的甘草,和止血的阿胶,故治白头翁汤证虚乏少气而有血证、或血便、或粘血便者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金匮要略·妇人产后病》第10条:产后下利虚极,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。
注解:虚极,即疲乏少气的意思。妇人产后而以病痢。因使其人疲乏少气者,宜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。
按:凡白头翁汤证,若所下为血便、或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,即宜本方主之,并不限于产后虚极。
【辨证要点】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、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。
【验案】张某,女性,31岁,病历号493431,1965年3月10日初诊。诉自前日开始腹泻便红白粘液,日二三次,夜七次,腹痛里急后重,恶心,纳少乏味,发冷溲黄,服西药无效,现孕已七月,有血吸虫病史。苔薄白,舌质红,脉沉细滑数。证属湿热滞下,伤及血分,治以清热凉血,兼以祛湿导滞,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:
白头翁10克,黄连5克,黄柏3克,秦皮3克,甘草10克,阿胶10克(烊化)
结果:服二剂后,大便未见脓血,稍带粘液,每日二次,上方增黄连为15克,黄柏为6克,加茯苓10克,服一剂后腹痛已,大便日二次行仍稀,上方再加焦白术10克,服三剂而诸症愈。
九、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干姜、黄连、黄芩、人参各10克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干姜、人参理中焦之虚寒,黄连、黄芩解上亢之烦热,故此治上热下寒、呕吐、下利而心下痞硬者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伤寒论》第359条:伤寒本自寒下,医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,若食入口即吐者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
注解:本自寒下尤其不可吐下,医者无知而复吐下之。寒格指上热下寒的为证言,即是说,伤寒则上有热,本自寒下则下有寒,再逆之吐下,邪热内陷则上愈热。伤其中气则下愈寒。若食入口即吐者,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。
按:依据经验,以本方治胸中烦热,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,确有验。以是可见,本自寒下,当指其人本有旧微溏的一类下寒证甚明。
【辨证要点】胸中烦热、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。
十、半夏泻心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半夏12克,黄芩10克,干姜10克,炙甘草10克,人参10克,黄连3克,大枣4枚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半夏、干姜驱饮止呕,黄芩、黄连解痞止利,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,故补之以人参,和之以草枣,此为呕而肠鸣、心下痞硬的主治方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伤寒论》第149条: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注解:见大陷胸汤方证。
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》第10条: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
注解: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;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
【辨证要点】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,心下痞硬者。
【验案】程某,女性,33岁,病历号37488,1967年3月7日初诊。原有肝炎,近一月来恶心纳差,心下痞满,腹鸣便溏,舌糜且痛,苔黄,脉细弱。证属上热下寒,治以苦辛开降,与半夏泻心汤:
半夏12克,党参10克,黄芩10克,黄连6克,干姜10克,大枣4枚,炙甘草6克,生石膏45克
结果:药服三剂证愈。
十一、甘草泻心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半夏12克,炙甘草15克,人参10克,黄芩10克,黄连3克,干姜10克,大枣4枚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此于半夏泻心汤增量缓急安中的甘草,故治半夏泻心汤证,中气较虚而急迫者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伤寒论》第158条: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,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注解:伤寒或中风,均当汗以解之,而医反下之,虚其里则邪热内陷,因使下利日数十行,以至食物不得消化,水被热激,走于肠中则腹中雷鸣;胃虚邪凑则心下痞硬;水热壅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硬,又误认为病去未尽,而复下之,遂使痞硬益甚,因此心下痞硬并非里实之热结,而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,愈下愈虚,痞亦愈甚,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《金匮要略·百合狐惑阴阳毒病》第10条: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,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,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,乍白,蚀于上部则声嗄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注解:形色善变,精神不安,有如神灵所作,因谓为狐惑病,此病亦常有烦热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,为虚烦有热;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为胃虚多湿,其有蚀疮在喉者,即称之为惑;其有蚀疮在阴者,即称之为狐。蚀于喉之上部而语声沙哑者,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按:《金匮要略》关于狐惑病的证治,除本条外,还说:“蚀于下部则咽干,苦参汤洗之”口又说“蚀于肛者,雄黄熏之。”又说“病者脉数,无热微烦,默默但欲卧,汗出,初得之三四日,目赤如鸠眼,七八日目四眦黑,若能食者,脓已成也。赤小豆当归散主之。”基于以上的说明,则古人所谓为狐惑病,颇似今之白塞氏综合征。实践证明,甘草泻心汤对于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。胡老曾治一产后患者,口腔及舌全部烂赤,饮食不入,痛苦万状,与本方一剂,满口红赤均生白膜,即能进粥。三剂后痊愈。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,以本方加生石膏,或更加生地而多取捷效,并以本方治愈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者一例。胡老讲述道:“说起来亦很有趣,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,吕尚清院长告诉我,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,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,经我治愈,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,因特回国找我诊治。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,乍听之下,不禁愕然,未久患者果然前来,但事隔多年,我已不复记忆。经过一番问答,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,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,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,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,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,不久均治。”
【辨证要点】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,或见口舌糜烂、肠鸣腹泄、前后阴溃疡者。
【验案】史某,男性,42岁,住东四六条80号,1965年11月15日初诊。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,本次发作已半月。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,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,右胁微疼,大便少微溏,苔黄厚,脉弦滑。证为上热下寒,治以苦辛开降,与甘草泻心汤:
炙甘草12克,黄芩10克,干姜6克,半夏12克,大枣3枚,黄柏10克,党参10克
结果:上药服两剂,舌疼已,进食如常,继调半月诸证消除。
十二、生姜泻心汤方
【方剂组成】生姜12克,炙甘草10克,人参10克,干姜3克,黄芩10克,半夏12克,黄连3克,大枣4枚
【用法】水煎温服。
【方解】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,而加大量生姜,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,呕逆下利较甚者。
【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】
《伤寒论》第157条:伤寒汗出解之后。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注解:伤寒经过发汗汗出后,伤寒证已解,但又发作胃中不和的证候。噫气即暖气。食臭即伤食的酸臭味,干噫食臭,即所谓消化不良,吞酸嘈杂的意思。胁下有水气,即胃中有水气。心下痞硬、腹中雷鸣、下利与前甘草泻心汤的为证同,此宜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按:人有宿痰,常由新病而诱发,本条所述胃中不和,并不是药有所误,亦是早有的宿病,因新感后又复发作也。又由于本条干噫食臭、胁下有水气的说明,则本方有用于胃下垂、胃扩张、以及胃酸过多等疾患的机会甚明,并由于腹中雷鸣下利的说明,更可知亦有应用于胃肠炎机会。总之,一般胃肠疾病,现以上三方证者很多,依证选用之均有良效。
【辨证要点】心下痞满、噫隐食臭、肠鸣下利者。
【验案】彭某,女性,30岁,病历号31221,1965年8月26日初诊。因吃葡萄而患腹泄已三天,每日三次水样便,腹微疼,咽干不思饮,心下痞满,纳差,暖气,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,四肢乏力,苔白腻,脉弦滑。原本中寒,又值外邪相加,中阳不运,水饮内作,因见肠鸣下利,暖气,纳差等症,与生姜泻心汤;
生姜12克,干姜3克,炙甘草10克,党参10克,半夏12克,黄芩10克,黄连10克,大枣4枚
结果:上药服一剂,腹泄,腹疼止,服三剂诸证好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