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病,脉浮而紧,咽燥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汗出,不恶寒反恶热,身重。若发汗则躁,心愦愦反谵语。若加温针,必怵惕烦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心中懊浓,舌上胎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这阵儿你们看看跟头前阳明脉迟是一样开始。脉浮而紧,这是太阳伤寒脉。咽燥口苦这少阳,少阳证。腹满而喘,发热汗出,不恶寒反恶热。这一系列这都是阳明病。那么身重呢,说明身上还有湿,那么这个也是三阳合病了。不过他着重在阳明病。所以,这个不说是三阳合病了,他说个阳明病。因为其阳明病的这个证候特别明显。尤其外证,发热汗出,不恶寒反恶热,那么这也是三阳合病。你看看这个阶段上不能吃泻药,不能够用承气汤。头前那节,208你们看看更好:阳明病,脉迟,中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那么这一段是不可吃大承气汤地,不但大承气汤,承气汤也不可以用。所以他搁个虽字呀,虽然汗出不恶寒,这是阳明病的征候已显了,但是这个时候: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,这言外就是不能吃泻药,不能够下,你看这一段前后对照就看出来了,这一段也有腹满而喘,汗出不恶寒身重,这也有腹满而喘差个短气,腹满而喘就包含着短气了,喘了就是短气嘛。所以在这个,纯粹是,内热是有了,但是身还有湿,这个湿不过轻了,不像上边这个三阳合病那个湿,三阳合病那个湿呀身重难以转侧,那个沉地厉害,这个就是身重而已,而搁到最后了,这个湿比较少,所以阳明病偏多,所以他叫阳明病,他不叫三阳合病了,但是既要身重,就不能不吃泻药,他说明里头还没成实,那么这时候发汗行不行呢?更不行了,他内热。里热不能够发汗,若发汗则燥。那么一发汗啊,夺其当液,热更盛。心愦愦,这个愦愦呀!就是闷、乱。咱们说的那个昏愦就是这个愦呀,昏乱、糊涂。那么这个热攻冲头脑了。反谵语,这就是胃不和的一个倾向了,这个时候你们看看用什么药。这个一谵语心愦愦这个情形有用承气汤的机会,但是他没说。那么开始呢,阳明病脉浮而紧,咽燥口若,腹满而喘,发热汗出,不恶寒反恶热,身重。这一个呢,那么正可以用白虎汤,那是没问题的,因为头前这个三阳合病是一样,虽然偏于阳明,但是并没达到胃家实的证候。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够清肃内外之热了,而且脉还浮,那么经过发汗药,所以阳明病就怕津液,他本来津液就要……就有一些不守的样子,蒸蒸汗出啊,那么最怕发汗,一发汗再夺其津液,马上里头就干,所以一发汗则躁。这个躁和烦还是不一样地,这个寒呢是热,躁是乱,所以这个我们在三阴篇上,这个躁是不好的现象,躁则牢啊,乱。那么就言其胃中干,胃气不和的这个情形较比这个不是光烦热而已了。心愦愦,人有闷乱、糊涂,说胡话,那么这个时候有用承气汤的机会,但是不一定给用大承气汤,所以他没说,调胃承气汤啊,小承气汤啊,或者小量用都可以的,那么这个他这一篇的着重在下,这个发汗,任何人到这时候也不会用发汗药,所以他这个没明点出来。如果加烧针,这也是不可能的事,那么烧针逼取大汗,比这个发汗还厉害了,必怵惕,烦躁不得眠,怵惕就是惊恐,这个头前也有,咱们说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呀,或者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呀,用这类方剂治这个惊狂了,所以这个热,以火激热更热了,那这个他没提,因为在这个情形之下,头前既有,他在这注重下,因为阳明病注重下,那么这个时候不能用泻药的。所以若下之,胃不实呀。所以胃中空虚。空:什么都没有呀。由于泻药而使之虚。那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,胃虚了这个客邪之气都入这块来。所以客气动膈,客气动膈就指着客热邪气啊动这个胸膈,所以心中懊恼。舌上胎者,舌上也有,大概这类都是白苔了,栀子豉汤主之,栀子豉汤治其虚烦。他这个胃里头没有实。胃中不实,这就说发汗吐下后虚烦的证候,所以下不得的。一下他变成遗热不去,但是胃还虚了,所以发生虚烦的这种心中懊恼的证候。那么这个病变呢,连续举这个,底下这两段啊,全是这一段,《医宗金鉴》呢,把它搁到一起了,还是对的,这个书呢他都分开了,分开了也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