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快捷翻页 ← → 键
国学书籍大全 > 中医书籍 >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>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
    黄帝问曰:人有重身。九月而喑。此为何也?论奇恒之府。而为奇恒之病也。五脏别论曰:脑髓骨脉胆女子胞。此六者。名为奇恒之府。是以本篇之所论。有犯大寒。内至骨髓。上逆于脑之脑髓骨病。脉解篇之脉病。口苦之胆病。九月而喑。及母腹中受惊之女子胞病。皆奇恒之府而为病也。盖此六者。地气之所生。皆藏于阴。而象于地。与气之通于天。病之变化者之不同。故所谓奇病也。张兆璜曰:一因子以病母。一因母以病子。妊娠子母。性命相关。

    岐伯对曰:胞之络脉绝也。(胞之络脉。胞络之脉也。绝谓阻隔不通也。盖妊至九月。胞长已足。设有碍于胞络。即使阻绝而不通。

    帝曰:何以言之?

    岐伯曰:胞络者。系于肾。少阴之脉。贯肾系舌本。故不能言。(声音之道。在心主言。在肺主声。然由肾间之动气。上出于舌。而后能发其音声。故曰:舌者。音声之机也。胞之络脉系于肾。足少阴之脉。贯肾系舌本。胞之络脉阻绝。则少阴之脉亦不通。是以舌不能发机而为喑矣。

    帝曰:治之奈何?

    岐伯曰:无治也。当十月复。(十月胎出。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。

    刺法曰:无损不足。益有余。以成其疹。然后调之。(刺法、谓针经内之法也。疹、病也。言毋损其不足。益其有余。使成其病。而后复调治之。

    所谓无损不足者。身羸瘦。无用 石也。( 、谓针。石、砭石也。针经曰:形气不足。病气不足。此阴阳气俱不足也。不可刺之。刺之则重不足。重不足则阴阳俱竭。血气皆尽。五脏空虚。筋骨髓枯。老者绝灭。壮者不复矣。是以身羸瘦者。不可妄用针石。此章重在有余。而兼引其不足。

    无益其有余者。腹中有形而泄之。泄之则精出。而病独擅中。故曰疹成也。(泄、谓用针泻之。针经曰:刺之害。中而不去则精泄。精泄则病益甚而 。按腹中胞积。皆为有形。在女子胞则曰无益其有余。在息积曰不可灸刺。在伏梁曰不可动之。是腹中有形者。皆不可刺泄。刺虽中病。而有形之物不去。则反泄其精气。正气出而邪病反独擅于其中。故为疹成也。朱圣公曰:女子胞。腹中积。皆为有余。

    帝曰:病胁下满气逆。二三岁不已。是为何病?

    岐伯曰:病名曰息积。此不妨于食。不可灸刺。积为导引服药。药不能独治也。(此肺积之为病也。肺主气而司呼吸定息。故肺之积曰息奔。在本经曰息积。积者渐积而成。是以二三岁不已。夫肝肺之积。皆主胁下满。积在肝则妨于食。此积在肺。故不妨于食也。此病腹中有形。不可灸刺。凡积当日用导引之功。调和之药。二者并行。斯病可愈。若只用药而不导引。则药不能以独治也。

    帝曰: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。环脐而痛。是为何病?

    岐伯曰:病名曰伏梁。此风根也。其气溢于大肠。而着于肓。肓之原在脐下。故环脐而痛也。不可动之。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。(此其气积于大肠之外而为伏梁也。大肠为肺之府。气逆不通。是以身体髀股 皆肿。此根因于风邪伤气。留溢于大肠之间。而着于肓。肓者。即肠外之膏膜。其原出于脖 。正在脐下。故环脐而痛也。不可动者。不可妄攻以动之。盖风气留溢于脐下。与水脏水腑相连。动之则风行水涣。而为水病矣。水逆于上。则小便为之不利矣。张兆璜曰:奇恒之病。多因于积聚厥逆。前论腹中。此论奇恒。不可谓之重出而置之勿论。应略曰:腹积有五。止论肺与大肠者。谓病在气也。故在肺曰气逆。在大肠则曰其气溢于大肠。

    帝曰:人有尺脉数甚。筋急而见。此为何病?

    岐伯曰:此所谓疹筋。(此论诸筋之为病也。夫奇恒之势。诊有十度。度脉、度脏、度肉、度筋、度俞、度阴阳气。如心脉满大。肝脉小急。脉来悬钩。脉至如喘之类。皆所以度脉也。如肝满肾满肺满则为肿。肝气予不足。木叶落而死。肾气予不足。去枣华而死。皆所以度脏也。如肌气予不足。肤胀身肿。大肉陷下。皆所以度肉也。诊筋之病。所以度筋也。如十二俞之予不足。水凝而死。所以度俞也。如正月太阳。三月厥阴。五月阳明。十月少阴。所以度阴阳气也。皆为病之异于恒常者也。夫内有阴阳。外有阴阳。在外者皮肤为阳。筋骨为阴。是以筋病急而尺脉数也。

    是人腹必急。白色黑色见。则病甚。(诸筋之会。聚于宗筋。冲脉者。主渗灌溪谷。与阳明合于宗筋。是以筋病而腹必急也。夫十二经之筋病。惟手太阴甚。则成息贲胁急吐血。是少阴筋病甚者。死不治。是以白色黑色见者。则病甚也。

    帝曰:人有病头痛。以数岁不已。此安得之。名为何病?

    岐伯曰:当有所犯大寒。内至骨髓。髓者以脑为主。脑逆。故令头痛齿亦痛。病名曰厥逆。帝曰:善。(此论脑骨髓之为病也。夫在地为水。在天为寒。寒生水。水生咸。咸生肾。肾生骨髓。故所犯大寒之气。而内至骨髓也。诸髓皆属于脑。故以脑为主。髓邪上逆。则入于脑。是以头痛数岁不已。齿乃骨之余。故齿亦痛也。此下受之寒。上逆行巅顶。故名曰厥逆。

    帝曰:有病口甘者。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

    岐伯曰:此五气之溢也。名曰脾瘅。(五气者。土气也。土位中央。在数为五。在味为甘。在臭为香。在脏为脾。在窍为口。多食甘美。则臭味留于脾中。脾气溢而证见于外窍也。瘅、热也。按金匮要略曰:一者经络受邪。入脏腑为内所因。二者四肢九窍。血脉相传。壅塞不通。为外皮肤所中也。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。若人能养慎。更能无犯王法。禽兽灾伤。房室勿令竭乏。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。如此人数食甘美。而致口甘消渴者。乃不内外因之病也。故列于奇病之中。

    夫五味入口。藏于胃。脾为之行其精气。津液在脾。故令人口甘也。此肥美之所发也。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。肥者令人内热。甘者令人中满。故其气上溢。转为消渴。(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五味入口。津液各走其道。苦先入心。酸先入肝。甘先入脾。辛先入肺。咸先入肾。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。美者香美。肥者浓味也。浓味令人内热。甘者主于留中。津液不能输布于五脏。而独留在脾。脾气上溢。发为口甘。内热不清。转为消渴。

    治之以兰。除陈气也。(兰、香草。陈气、积气也。盖味有所积。以臭行之。从其类而治之也。

    帝曰:有病口苦。取阳陵泉口苦者。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(胆病者口苦。阳陵泉、胆之合穴也。帝言有病口苦。取阳陵泉而口苦者。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按灵枢经曰:其寒热者。取阳陵泉。夫寒热。实证也。此系胆虚气溢。当取募俞。不当取其合穴。故口苦之不愈也。

    岐伯曰:病名曰胆瘅。夫肝者。中之将也。取决于胆。咽为之使。(肝者将军之官。谋虑出焉。胆者中正之官。决断出焉。夫谋虑在肝。决断在胆。故肝为中之将。而取决于胆也。肝脉挟胃贯膈。循喉咙。入颃颡。环唇内。故咽为肝之外使。是以肝病而亦证见于口也。

    此人者。数谋虑不决。故胆虚气上溢。而口为之苦。(谋虑不决。则肝气郁而胆气虚矣。胆之虚气上溢。而口为之苦矣。上节论脾气实。此论胆气虚。虚实之气。皆能为热而成瘅。

    治之以胆募俞。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。(王冰曰:胸腹曰募。背脊曰俞。胆募在乳下二肋外。期门下。同身寸之五分。俞在脊第十四椎两旁。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。其所治之法。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。今经已亡。愚谓七十二篇系刺法论。抑或在此篇中。今所补遗经二篇。乃后人 撰者也。

    帝曰:有癃者。一日数十溲。此不足也。身热如炭。颈膺如格。人迎躁盛。喘息气逆。此有余也。太阴脉微细如发者。此不足也。其病安在。名为何病?(此论阴阳二气。生于太阴阳明。阴阳不和而为死证也。夫水谷入胃。脾主行其津液。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。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。太阴不足则阳明甚盛。太过不及则阴阳不和。阴阳不和则表里之气皆绝矣。夫入胃之饮。上输入脾。脾气散精。上归于肺。通调水道。下输膀胱。今太阴病而不能转输于上。颇在肺而不能通调于下。则病癃矣。夫地气升而为云。天气降而为雨。今地气不能上升。而惟下泄。是以一日数十溲。此太阴之不足也。阳明者表也。身热如炭。阳明盛也。阳明脉挟喉。其 在膺中。颈膺如格。胃气强也。阳明盛强。则人迎躁急。颇关在肺。故喘息气逆。此阳明之有余也。阳明盛强。则与脾阴相绝。太阴不得受水谷之精。是以脉微如发。此太阴之不足也。

    岐伯曰:病在太阴。其盛在胃。颇在肺。病名曰厥。死不治。(此病在太阴与胃肺也。夫阳明乃燥热之经。从中见太阴之湿化。太阴不足。则胃气热而人迎躁盛矣。胃气上逆。颇关在肺。而为喘息气逆矣。胃气盛强。不能游溢精气。而太阴不足矣。太阴不足。则五脏六腑皆无所受气。而为厥逆之死证也。兆璜曰:伤寒论云。胃气生热。其阳则绝。盖胃气生热。则阳明与太阴绝。而太阴不足矣。太阴不足。则太阴与阳明绝。而胃中燥盛矣。阴阳表里之相关也。

    此所谓得五有余。二不足也。

    帝曰:何谓五有余二不足?

    岐伯曰:所谓五有余者。五病气之有余也。二不足者。亦病气之不足也。(此言有余不足之皆为病也。五有余者。谓身热如炭。颈膺如格。人迎躁盛。喘息而气逆。此五病气之有余也。二不足者。病癃。一日数十溲。太阴脉微细如发。亦病气之不足也。兆璜曰:在阳明曰五病气。在太阴曰亦病气。是先因有余。而致病不足也。

    今外得五有余。内得二不足。此其身不表不里。亦正死明矣。(阳明者表也。外得五有余。不能行气于表之三阳矣。太阴主里。内得二不足。不能行气于里之三阴矣。此其身之表里阴阳皆为断绝。亦正死也明矣。

    帝曰:人生而有病巅疾者。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

    岐伯曰:病名为胎病。此得之在母腹中时。其母有所大惊。气上而不下。精气并居。故令子发为巅疾也。(此女子胞之为病也。有所大惊。则气暴上而不下。夫精以养胎。而精气并居者也。母受惊而气上。则子之精气亦逆。故令子发为巅疾也。愚谓巅亦作癫。按婴儿癫痫。多因母腹中受惊所致。然癫疾者。逆气之所生也。故因气上逆而发为癫疾。兆璜曰:胎中受病。非止惊痫。妊娠女子。饮食起居。大宜谨慎。则生子聪俊。无病长年。

    帝曰:有病 然。如有水状。切其脉大紧。身无痛者。形不瘦。不能食。食少。名为何病?( 然、浮肿貌。如有水状者。水气上乘。非有形之水也。是少阴寒水主气。大则为风。紧则为寒。故其脉大紧也。夫病风水者。外证骨节疼痛。此病在肾。非外受之风邪。故身无痛也。水气上乘。故形不瘦。风木水邪。乘侮土气。故不能食。即食而亦不能多也。兆璜曰:邪干上焦则不能食。在中焦则食少也。

    岐伯曰:病生在肾。名为肾风。(肾为水脏。水生风木。此肾脏自生之风。非外受之邪。故曰病生在肾。兆璜曰:天有六淫。人亦有六气。奇恒之病。多不因于外邪。

    肾风而不能食。善惊。惊已心气痿者死。帝曰:善。(水者火之胜。不能食者。水邪直入于上焦也。善惊者。水气搏于心下也。夫心不受邪。惊已而心气痿者。心受邪伤也。
加入书签
投推荐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