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快捷翻页 ← → 键
国学书籍大全 > 中医书籍 >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> 风论篇第四十二
    黄帝问曰:风之伤人也。或为寒热。或为热中。或为寒中。或为疠风。或为偏枯。或为风也。其病各异。其名不同。或内至五脏六腑。不知其解。愿闻其说。(风乃阳动之邪。而人之表里阴阳。血气脏腑。又有虚有实。故其为气也。善行而数变。因其善行数变。是以或为寒热。或为偏枯。或外在于形身。或内至于脏腑。其病各异。其名不同。

    岐伯对曰:风气藏于皮肤之间。内不得通。外不得泄。风者善行而数变。腠理开则洒然寒。闭则热而闷。其寒也。则衰食饮。其热也。则消肌肉。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。名曰寒热。(此论风邪客于肤腠而为寒热也。皮肤肌腠之间。乃三焦通会元真之处。风邪客之。则气不内通。邪不外泄。风动之邪。善行而数变。动而腠理开。则元气弛而洒然寒。变而腠理闭。则邪热留而胸膈闷。其为寒也。则三焦虚而食饮衰。其为热也。则邪热盛而肌肉铄。 栗、振寒貌。盖言邪之所腠。其正必虚。正气为邪所伤。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也。名曰寒热。 音秩)风气与阳明入胃。循脉而上。至目内 。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。则为热中而目黄。人瘦则外泄而寒。则为寒中而泣出。(此论风邪客于脉中而为寒热也。夫血脉生于阳明胃腑。如风伤阳明。邪正之气。并入于胃。则循脉而上至于目。盖诸脉皆系于目也。其人肥浓。则热留于脉中而目黄。其人瘦薄。则血脉之神气外泄而为寒。脉中寒则精神去而涕泣出。

    风气与太阳俱入。行诸脉俞。散于分肉之间。与卫气相干。其道不利。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。卫气有所凝而不行。故其肉有不仁也。(此论风邪伤卫而为肿疡不仁也。足太阳之脉。从巅入络脑。还出别下项。循背膂而络脏腑之脉俞。卫气一日一夜。大会于项之风府。亦循背膂而日下一节。是以风客太阳。与太阳之气俱入于项背之间。行诸脉俞。散于分肉。转干卫气。以致卫气所行之道不利。故使肌肉愤然高起。而有痈疡。卫气凝滞于项背之间。不能循行于周身之肤腠。故其肌肉麻痹而不知痛痒也。兆璜曰:风伤阳明之气。入胃而循于脉中。风行太阳之脉俞。复散于肌肉而转干卫气。是太阳之气主表。阳明主肌而主脉也。 音 。起也。引起也。邪气胀肉曰 。太玄经股脚 如维身之疾。注、 大也。枝大于干为疾也。

    疠者。有荣气热 。其气不清。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。皮肤疡溃。(此论风伤荣气而为疠疡也。 、肉也。夫营卫皆精阳之气。浮气之不循于经者为卫。精气之营于经者为营。有营气热 者。言有因风伤营气。据而为热。热出于 肉之间。则肌脉外内之气不清矣。鼻者肺之窍。脏真高于肺。主行荣卫阴阳。风邪与荣热搏于皮肤之外。则荣卫之气不清。故使其鼻柱陷坏而色败恶。而皮肤溃癞也。

    风寒客于脉而不去。名曰疠风。或名曰寒热。(此承上文而言。如风寒之邪。客于脉中而不去者。亦名曰疠也。风寒、寒风也。风寒之邪。客于脉中而不去。则营气受伤。亦名曰疠风。夫营之生病也。寒热少气。故或名曰寒热。盖亦或为寒中热中之病。以上二节。论风伤营风。皆名曰疠。如营热搏于脉外者。为败坏之疠疡。风寒留于脉中者。为寒热之疠风。故曰疠者。有营气热 。言有一种疠者。因营气之热。外出于 肉之间。荣卫邪正之气相搏。阴阳清浊之气不清。以致鼻柱败坏。皮肤癞疡。此毒疠之甚者也。有因风寒客于脉中。久而不去。或为紫云白癜之疠风。故为寒中热中之营病。此为疠之轻者也。兆璜曰:寒伤营。故风寒客于脉中而不去。风乃阳热鼓动之邪。故与营气为热。而复出于 肉之外。应略曰:前二节论风伤气血。后二节论风伤营卫。营与血。气与卫。各有分别。故为病不同。

    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。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。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。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。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。(此论风伤五脏之气。而为五脏之风也。夫天之十干。化生地之五行。地之五行。以生人之五脏。是以人之脏气。合天地四时。五行十干之气化。而各以时受病也。风者。虚乡不正之邪风。故曰风。曰邪。曰伤。曰中。盖言不正之风。或伤之轻。或中之重也。

    风中五脏六腑之俞。亦为脏腑之风。(此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。而亦为脏腑之风也。夫五脏之气。外合于四时。故各以时受病者。病五脏之气也。如风中于经俞。则内连脏腑。故亦为脏腑之风。病五脏之经也。以上答帝问脏腑之风。有二因也。愚按此二因。与金匮之所谓邪入于腑。即不识人。邪入于脏。舌即难言。口吐涎之因证不同。金匮之所谓中脏中腑者。邪直中于脏腑。而伤脏腑之元神。本篇之论。一因随时而伤脏气。一因经络受邪而内连于脏腑。是以五脏之风状。只见色证。而不致如伤脏神之危险者也。

    各入其门户所中。则为偏风。(此论风邪偏客于形身而为偏风也。门户者。血气之门户也。夫上节之所谓风伤血气者。乃通体之皮肤脉络也。如各入其门户而中其血气者则为偏枯。谓偏入于形身之半也。

    风气循风府而上。则为脑风。(此论风气循风府而上为脑风也。风府穴名。在项后中行。乃督脉阳维之会。上循于脑户。故风气客于风府。循脉而上。则为脑风。

    风入系头。则为目风眼寒。(此论风客于头。而为目风也。 系同。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。正属目本。名曰眼系。风入于头。干太阳之目系。则为目风。足太阳寒水主气。故为眼寒也。

    饮酒中风。则为漏风。(此论饮酒中风而为漏风也。酒者熟谷之液。其性栗悍。其气先行于皮肤。故饮酒中风。则腠理开而为汗泄之漏风也。

    入房汗出中风。则为内风。(此论入房中风。而为内风也。夫内为阴。外为阳。精为阴。气为阳。阳为阴之卫。阴为阳之守。入房则阴精内竭。汗出则阳气外弛。是以中风。则风气直入于内而为内风矣。

    新沐中风。则为首风。(此论新沐中风而为首风也。以水灌首曰沐。新沐则首之毛腠开。中风则风入于首之皮肤。而为首风矣。

    久风入中。则为肠风飧泄。外在腠理。则为泄风。(此论久在肌腠之风。入中则为肠风飧泄。在外则为泄风。盖脾胃之气。外主肌腠。内主腹中。风邪久在肌腠而入于中。则脾胃之气受伤。而为肠风飧泄。盖大肠小肠。皆属于胃也。若久在外之腠理。则阳气外弛而为泄风。泄风者。腠理开而汗外泄也。以上论风气之善行数变。所中不一其处。而见证各有不同。

    故风者。百病之长也。至其变化。乃为他病也。无常方然。致有风气也。(长上声。风乃东方之生气。为四时之首。能生长万物。亦能害万物。如水能浮舟。亦能覆舟。故为百病之长。至其变化无常。故为病不一。如春时之非东风。夏时之非南风。或从虚乡来之刚风谋风之类。皆其变化而为他病也。方、处也。言风邪之客于人。无有常处。如风气客于皮肤之间。则为寒热。客于脉中。则为寒中热中。客于脏腑。则为脏腑之风。循于风府。则为脑风。风入系头。则为目风。无有常处。而致有风气也。上三句言风气之变化。下二句论风客于人。而无有常方。王子方问曰:按此篇岐伯所答。详于帝问。后人乃疑之。或言帝有所缺问者。或有增补其问者。果属缺文与。曰:圣经安可改也。夫帝曰或为风也。其病各异。其名不同。则百般风证。尽括三句之中。故复曰:风者。百病之长也。盖言风之变化无常。即此论中不能尽其变证。岂可以胶执之识见。而增改圣经乎。

    帝曰: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?愿闻其诊。及其病能。(诊、视也。验也。帝问五脏之风证。见于形身之外。其状不同者。所在何处?愿闻其诊验之法。病能者。谓脏气受邪。能为形身作病也。

    岐伯曰:肺风之状。多汗恶风。色 然白。时咳短气。昼日则差。暮则甚。诊在眉上。其色白。( 普梗切差瘥同。风为阳邪。开发腠理。故多汗。风气伤阳。邪正不合。故恶风也。 然、浅白貌。肺属金。其色白。肺主气。在变动为咳。风邪迫之。故时咳短气也。昼则阳气盛而能胜邪。故瘥。暮则气衰。故病甚也。眉上乃阙庭之间。肺之候也。张兆璜问曰:五脏之色。如肺始言 然白。而复曰诊在眉上。其色白。有似乎重见矣。曰:所谓 然白者。谓肺气受风而脏气之见于色也。所谓诊在眉上。其色白者。谓五脏之病色见于面也。灵枢五色篇曰:五色各有脏部。有外部。有内部也。色从外部走内部者。其病从外走内。其色从内走外部者。其病从内走外。病生于内者。先治其阴。后治其阳。反者益甚。其病生于阳者。先治其外。后治其内。反者益甚。故先言五色。而复言五色之见于面部者。谓病之从内而外也。圣人设教浑然。后虽不言治。而治法已在其中矣。

    心风之状。多汗恶风。焦绝。善怒吓。赤色。病甚则言不可快。诊在口。其色赤。(心为火脏。风淫则火盛。故唇舌焦而津液绝也。风化木。木火交炽。故善为怒吓。心主舌。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。心和则舌能知五味。故诊验在口。口者。兼唇舌而言也。

    肝风之状。多汗恶风。善悲。色微苍。嗌干。善怒。时憎女子。诊在目下。其色青。(肝开窍于目而主泣。故善悲。本经曰:心悲名曰志悲。志与心精。共腠于目。是以俱悲。故泣出也。盖言悲而后泣出也。微苍、淡青色也。足厥阴之脉。循喉咙之后。上入颃颡。风木合邪。则火热盛而嗌干。肝气病。故善怒也。怒胜思。故时憎女子。目者肝之官也。故诊在目下。

    脾风之状。多汗恶风。身体怠惰。四肢不欲动。色薄微黄。不嗜食。诊在鼻上。其色黄。(脾主肌肉四肢。身体怠惰。四肢不欲动。脾气病也。足太阴之脉。属脾络胃。上膈挟咽。连舌本。经络篇云。是主脾所生病者。食不下。土位中央。故所诊在鼻。兆璜曰:五脏四时之风。始于脏气。而后病于形身。自内而外也。夫邪干脏则死。此病在脏气。而不伤于脏真也。如风中五脏六腑之俞。乃经络受邪。亦内干脏腑。然身之中于风也。不必动脏。故邪入于阴经。则溜于腑。是以后只言胃风者。乃经络之邪。总归于胃。阳明为万物之所归也。

    肾风之状。多汗恶风。面 然浮肿。脊痛不能正立。其色 。隐曲不利。诊在肌上。其色黑。( 音芒 音台。风邪干肾。则水气上升。故面 然浮肿。风行则水涣也。肾主骨。故脊痛不能正立。 、烟煤。黑色也。肾主藏精。少阴与阳明会于宗筋。风伤肾气。故隐曲不利。水气上升。故黑在肌上。水乘土也。应略曰:诊在眉间目上者。肺肝之本部也。心诊在口。脾诊在鼻者。母病而传见于子位也。肾病而见肌色黑者。乘其所不胜也。是以本篇五脏之诊。与灵枢经之五阅五色篇之法。少有不同。盖言五脏之色。有见于面邪之本位。而又有乘传之变者也。

    胃风之状。颈多汗。恶风。食饮不下。膈塞不通。腹善满。失衣则 胀。食寒则泄。诊形瘦而腹大。(颈有风池风府。乃经脉之要会。故颈多汗。胃腑受邪。故饮食不下。膈塞不通。腹善满也。胃气不足。则身以前皆寒。腹胀满。是以形寒则胀。饮冷则泄者。胃气虚伤也。胃者肉其应。腹者胃之郛。故主形瘦而腹大。

    首风之状。头面多汗。恶风。当先风一日则病甚。头痛不可以出内。至其风日。则病少愈。(头乃诸阳之会。因沐中风。则头首之皮腠疏而阳气弛。故多汗恶风也。风者天之阳气。人之阳气。以应天之风气。诸阳之气。上出于头。故先一日则病甚。头痛不可以出户内。盖风将发而气先病也。至其风发之日。气随风散。故其病少愈。张兆璜曰:风将发而所舍之风亦发。故先一日病甚。人气之通于天也。

    漏风之状。或多汗。常不可单衣。食则汗出。甚则身汗。喘息恶风。衣常濡。口干善渴。不能劳事。(饮酒者。胃气先行皮肤。先充络脉。或因胃气热而腠理疏。或络脉满而阴液泄。故常多汗也。酒性悍热。与风气相搏。故虽单衣而亦不可以常服。酒入于胃。热聚于脾。脾胃内热。故食则汗出。甚则上搏于肺。而身汗喘息恶风。身常湿也。津液内竭。故口干善渴。阳气外张。故不能烦劳于事。

    泄风之状。多汗。汗出泄衣上。口中干。上渍其风。不能劳事。身体尽痛则寒。帝曰:善。(泄风之病。风久在腠理而伤气。故多汗。汗泄衣上。渐渍渗泄。玄府不闭也。津液外泄。故口中干燥。上渍其风者。谓身半以上。风湿相搏。则阳气受伤。故不能烦劳其事。若妄作劳。则身体尽痛而发寒矣。按偏风而下。只论首风漏风泄风之状。盖此三者。皆在皮肤气分。风气相搏。而善行数变。故曰肺风之状。肾风之状。首风之状。言风气变动之病状也。如入于经脉。在偏风则为半身不遂。循经入脑则为脑风。循系入头则为目风眼寒。不复再有变证。故不复论也。
加入书签
投推荐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