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快捷翻页 ← → 键
国学书籍大全 > 中医书籍 >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>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
    上古。谓所生之来。天真。天乙始生之真元也。首四篇。论调精神气血。所生之来谓之精。故首论精。两精相搏谓之神。故次论神。气乃精水中之生阳。故后论气。昔在黄帝。生而神灵。弱而能言。幼而徇齐。长而敦敏。成而登天。(徇音循长上声按史记、黄帝姓公孙。名轩辕。有熊国君少典之子。继神农氏而有天下。都轩辕之丘。以土德王。故号黄帝。神灵、智慧也。徇顺、齐正、敦信、敏达也。此节记圣德禀性之异。发言之早。方其幼也。能顺而正。及其长也。既敦且敏。故其垂拱致治。教化大行。广制度以利天下。垂法象以教后世。生知之圣人也。后铸鼎于鼎湖山。鼎成而白日升天。此亦寿敝天地。无有终时之真人也。

    乃问于天师曰:余闻上古之人。春秋皆度百岁。而动作不衰。今时之人。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。时世异耶。人将失之耶。(天师。尊称岐伯也。天者。谓能修其天真。师乃先知先觉者也。言道者。上帝之所贵。师所以传道而设教。故称伯曰天师。度、越也。度百岁者。百二十岁也。

    岐伯对曰:上古之人。其知道者。法于阴阳。和于朮数。(上古。太古也。知道。谓知修养之道也。法。取法也。阴阳。天地四时。五行六气也。和。调也。术数者。调养精气之法也。盖阴阳者。万物之终始。死生之本。逆之则灾害生。从之则苛疾不起。故能取法以和调。是谓得道。

    食饮有节。起居有常。不妄作劳。故能形与神俱。而尽终其天年。度百岁乃去。(灵枢决气篇曰:上焦开发。宣五谷味。熏肤充身泽毛。若雾露之溉。是谓气。饮食有节。养其气也。生气通天论曰:起居如惊。神气乃浮。起居有常。养其神也。烦劳则张。精绝。不妄作劳。养其精也。夫神气去。形独居。人乃死。能调养其神气。故能与形俱存。而尽终其天年。

    今时之人不然也。以酒为浆。以妄为常。醉以入房。(酒能伤脾。脾气伤。则不能宣五谷味。而生气伤矣。以妄为常。伤其神矣。醉以入房。伤其精矣。言今时之人。不知道者。纵嗜欲而伤其精气神也。

    以欲竭其精。以耗散其真。不知持满。不时御神。(乐色曰欲。轻散曰耗。真者。元真之气也。不知持满。不慎谨也。不时御神。不能四时调御其神也。言不知道者。不能慎谨调养。而丧其精气神也。

    务快其心。逆于生乐。起居无节。故半百而衰也。(心藏神。务快其心。丧其神守矣。乐则气缓。而更逆之。伤其气矣。起居无节。耗其精矣。言今时之人。惟务快乐。不能积精全神。是以半百而衰也。

    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。皆谓之虚邪贼风。避之有时。恬淡虚无。真气从之。精神内守。病安从来。(虚邪、虚乡不正之邪风也。恬、安静也。淡、朴素也。虚无。不为物欲所蔽也。言上古之人。得圣人之教化。内修养生之道。外避贼害之邪。所以年皆度百岁。而动作不衰。

    是以志闲而少欲。心安而不惧。形劳而不倦。气从以顺。各从其欲。皆得所愿。(恬淡无为。是以志闲而少欲矣。精神内守。是以心安而不惧。形劳而不倦矣。真气从之。是以气从以顺矣。五方之民。衣食居处。各从其欲。是以皆得所愿也。

    故美其食。任其服。乐其俗。高下不相慕。其民故曰朴。(故者。承上文而言。按异法方宜论。东方之民。皆安其处。美其食。西方之民。依山陵而居。不衣而褐荐。华食而肥脂。北方之域。其地高陵居。风寒冰冽。其民乐野处而乳食。南方之域。其地下。水土弱。其民嗜酸而食 。中央者。其地平以湿。其民食杂而不劳。此五方之民。随天地万物之所生。山川地土之高下。衣食居处。各从其欲。彼此不相爱慕。故其民曰朴。

    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。淫邪不能惑其心。(此复言五方之民。各有嗜欲淫邪而致病。惟上古恬淡之世。民皆安居乐俗。而无外慕之思。故虽有嗜欲淫邪。不能伤其内也。

    愚智贤不肖。不惧于物。故合于道。(上古之人。无贵贱贤愚。皆全德不危。故不外惧于物。而合于养生之道焉。

    所以能年皆度百岁。而动作不衰者。以其德全不危也。(德者。所得乎天之明德也。全而不危者。不为物欲所伤也。庄子曰:执道者德全。德全者形全。形全者。圣人之道也。

    帝曰:人年老而无子者。材力尽邪。将天数然也。(阴阳者。万物之终始也。此复论男女阴阳气血。有始有终。有盛有衰。各有自然之天数。材力、精力也。

    岐伯曰:女子七岁。肾气盛。齿更发长。(更平声长上声七为少阳之数。女本阴体。而得阳数者。阴中有阳也。人之初生。先从肾始。女子七岁。肾气方盛。肾主骨。齿者骨之余。故齿更。血乃肾之液。发乃血之余。故发长也。按阴阳之道。孤阳不生。独阴不长。阴中有阳。阳中有阴。是以天乙生水。地二生火。离为女。坎为男。皆阴阳互换之道。故女得阳数。而男得阴数也。

    二七而天癸至。任脉通。太冲脉盛。月事以时下。故有子。(天癸、天乙所生之癸水也。冲脉任脉、奇经脉也。二脉并起于少腹之内胞中。循腹上行。为经血之海。女子主育胞胎。夫月为阴。女为阴。月一月而一周天。有盈有亏。故女子亦一月而经水应时下泄也。亏即复生。故于初生之时。男女构精。当为有子。虚则易受故也。

    三七肾气平均。故真牙生而长极。(长上声肾气者。肾脏所生之气也。气生于精。故先天癸至。而后肾气平。肾气足。故真牙生。真牙者。尽根牙也。

    四七筋骨坚。发长极。身体盛壮。(肾生骨髓。髓生肝。肝生筋。母子之相生也。女子四七。精血盛极之时。是以筋骨坚。发长极也。血气盛则充肤热肉。是以身体盛壮。

    五七阳明脉衰。面始焦。发始堕。(阳明之脉荣于面。循发际。故其衰也。面焦发堕。夫气为阳。血脉为阴。故女子先衰于脉。而男子先衰于气也。再按足阳明之脉。并冲任挟脐上行。冲任脉虚。而阳明脉亦虚矣。

    六七三阳脉衰于上。面皆焦。发始白。(三阳之脉。尽上于头。三阳脉衰。故面皆焦。血脉华于色。血脉衰。故发白也。

    七七任脉虚。太冲脉衰少。天癸竭。地道不通。故形坏而无子也。(地道、下部之脉道也。三部九候论曰:下部地。足少阴也。癸水藏于肾。天癸竭。是足少阴下部之脉道不通。冲任虚。是以形衰而无子也。

    丈夫八岁肾气实。发长齿更。(八为少阴之数。男本阳体。而得阴数者。阳中有阴也。

    二八肾气盛。天癸至。精气溢泻。阴阳和。故能有子。(灵枢经曰:冲脉任脉。皆起于胞中。上循背里。为经络之海。其浮而外者。循腹右上行。会于咽喉。别而络唇口。血气盛则充肤热肉。血独盛则淡渗皮肤。生毫毛。今妇人之生。有余于气。不足于血。以其数脱血也。冲任之脉。不荣口唇。故须不生焉。是则男子之天癸。溢于冲任。充肤热肉。而生髭须。女子之天癸。溢于冲任。充肤热肉。为经水下行而妊子也。男子二八精气满溢。阴阳和合。泻泄其精。故能有子也。

    三八肾气平均。筋骨劲强。故真牙生而长极。(平、足也。均、和也。极、止也。故真牙生而筋骨所长。以至于极矣。

    四八筋骨隆盛。肌肉满壮。(四居八数之半。是以隆盛之极。

    五八肾气衰。发堕齿愿。(肾为生气之原。男子衰于气。故根气先衰。而发堕齿愿也。

    六八阳气衰竭于上。面焦。发鬓颁白。(根气先衰。而标阳渐竭矣。平脉篇曰:寸口脉缓而迟。缓则阳气长。其色鲜。其颜光。其声商。毛发长。阳气衰。故颜色焦而发鬓白也。

    七八肝气衰。筋不能动。天癸竭。精少。肾脏衰。形体皆极。(肝乃肾之所生。肾气衰。故渐及于肝矣。肝生筋。肝气衰。故筋不能运动。肾主骨。筋骨皆衰。故形体疲极也。

    八八则齿发去。(数终衰极。是以不惟颁白枯愿。而更脱落矣。

    肾者主水。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。故五脏盛。乃能泻。今五脏皆衰。筋骨解堕。天癸尽矣。故发鬓白。身体重。行步不正。而无子耳。(此复申明先天之癸水。又藉后天之津液所资益也。肾者主水。言肾脏之主藏精水也。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者。受后天水谷之精也。盖五味入胃。各归所喜。津液各走其道。肾为水脏。受五脏之精而藏之。肾之精液。入心化赤而为血。流溢于冲任。为经血之海。养肌肉。生毫毛。所谓流溢于中。布散于外者是也。故曰:天癸者。天乙所生之精也。是以男子天癸至而精气溢泻。肾之精。化赤为血。溢于冲任。生髭须。女子天癸至而月事以时下。故精血皆谓之天癸也。再按、经云。荣血之道。内谷为宝。谷入于胃。乃传之肺。流溢于中。布散于外。专精者行于经隧。常荣无已。男子八八。女子七七。天地之数终而天癸绝。然行于经隧之荣血未竭也。是以老年之人。能饮食而脾胃健者。尚能筋骨坚强。气血犹盛。此篇论天癸绝而筋骨衰。其后天水谷之精。又不可执一而论也。再按、女子过七七而经淋不绝者。此系行于经隧之血。反从冲任而下。是以面黄肌瘦。骨惫筋柔。当知经隧之血。行于脉中。冲任之血。兼渗于脉外。

    帝曰: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。何也?

    岐伯曰:此其天寿过度。气脉常通。而肾气有余也。此虽有子。男不过尽八八。女不过尽七七。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。(此复申明天地阴阳之数。止尽终于七七八八也。天寿过度。先天所秉之精气盛也。气脉常通。后天之地道尚通也。是以肾气有余而有子。此虽有子。然天地之精气。尽竭于七八之数者也。

    帝曰:夫道者年皆百数。能有子乎。岐伯曰:夫道者。能却老而全角身。年虽寿。能生子也。(此承上文而言。惟修道者。能出于天地阴阳之数也。

    黄帝曰:余闻上古有真人者。提挈天地。把握阴阳。呼吸精气。独立守神。肌肉若一。故能寿敞天地。无有终时。此其道生。(上古真人者。言所生之来。自然合道。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。天真完固。故能斡旋造化。燮理阴阳。吐纳精气。与道独存。守神全角。是以肌肤若冰雪。绰约如处子。寿过天地。无有终极之时。此由道之所生。故无为而道自合也。玉师曰、天命之性。复归于无极。是谓真人。佛老以真空见性。本经谓空中有真)中古之时。有至人者。淳德全道。和于阴阳。调于四时。去世离俗。积精全神。游行天地之间。视听八达之外。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。亦归于真人。(中古至人者。谓有为以入道。而能全所生之天真者也。天真虽泄。复能修德全道。积精养神。故令神气充塞于天地之间。耳目聪明于八达之外。此盖从修炼保固得来。亦能复完天真。而同归大道。夫真人者。得先天之真者也。至人者。得后天一气者也。其趋则一。故亦归于真人。

    其次有圣人者。处天地之和。从八风之理。适嗜欲于世俗之间。无恚嗔之心。行不欲离于世。被服章。举不欲观于俗。外不劳形于事。内无思想之患。以恬愉为务。以自得为功。形体不敝。精神不散。亦可以百数。(至人真人者。去世离俗。修道全真。无妻室之爱。无嗜欲之情。所谓游方之外。高出人类者也。圣人者。处天地之内。顺八方之理。教以人伦。法于制度。黻冕于朝堂之上。不欲离于世俗章服。无为而治。不劳其形。随机而应。不役其神。此治世之圣人也。亦可以优游泮涣。而长享百年矣。

    其次有贤人者。法则天地。象似日月。辨列星辰。逆从阴阳。分别四时。将从上古。合约于道。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。(贤人者。处尘俗之内。鲜拘蔽之习。取法天地。如日月之光明。推测象纬。顺逆二气。序别四时。将与上古天真之圣。同合于道。亦可使益寿而至于寿敝天地之极。此修道之贤人。而由人以合天。超凡以至圣者也。此帝勉人修为。而不得以凡庸自弃。故移精变气章曰:去故就新。乃得真人。
加入书签
投推荐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