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快捷翻页 ← → 键
国学书籍大全 > 中医书籍 > 方剂心得十讲-焦树德 > 痛泻要方
    土炒白朮90克、炒白芍60克、防风30克、炒陈皮45克。

    本方原来可作散剂或丸剂、汤剂。近人多酌减其用量作汤剂服用,参考用量为土炒白朮15克、炒白芍12克、炒陈皮7.5克、防风6克。 此方主要功用是扶脾疏肝,缓痛止泻,用于治疗因肝郁犯脾而致的腹泻。这种泄泻的症状特点是每遇生气则腹痛、腹泻加重,先感腹痛,后即泄肚,泄后腹部略觉舒服,痛一阵,泻一阵,反复发作,时轻时重,有的常年不愈。舌苔薄白,脉象常见弦意。有时左弦右滑,有时右手弦滑大于左手。本病乃因肝气久郁,肝郁乘脾,脾虚中湿不化,气郁不舒,气湿相搏而作腹痛。故《医方考》说:「泻责之脾,痛责之肝;肝责之实,脾责之虚,脾虚肝实,故令痛泻。」所以临床常兼见气滞、烦闷、性情急躁、食欲不振、体倦易疲、女子月经不调等症。现代医学之慢性肠炎、过敏性肠炎、肠功能紊乱、结核性结肠炎、慢性痢疾等病中,常出现痛泻之证,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。

    方中以白朮苦甘性温,功能健脾燥湿和中为主药;白芍酸微寒,抑肝而扶脾,柔肝缓急而止痛为辅药;防风辛温有香气,能散肝郁,醒脾气,又有风能胜湿的作用而为佐药;陈皮辛温本能利气开胃,炒香则加强燥湿醒脾之效,气行则痛止,为使药。四药相合成为补脾泻肝之剂。本方原名白朮芍药散,因其为「治痛泻要方」,故后人皆习称之为痛泻要方。久泻不愈者,可加升麻、伏龙肝、补骨脂等。

    方中白芍、防风配伍使用甚为巧妙。二药相合有抑肝、柔肝、疏肝、扶脾、醒脾、燥脾的作用。李东垣用防风时曾说:「若补脾胃,非此引用不能行。」《汤液本草》论白芍时曾说:「腹中虚痛,脾经也,非芍药不能除。」前人认为白芍既入肝脾经血分,又为脾虚的引经药。防风不但有风能胜湿的作用,且能升阳气而醒脾,搜肝气而疏肝。可见刘草窗深得白芍、防风之妙用,所制之痛泻要方疗效卓著,广为后人们习用。希望今人学习本草者,不要受现在中药书中分类法的限制,要深入全面地学好每药的性味功能和配伍变化。打好扎实的基本功,才能肩负起继承发扬的重任。仅举此二药为例,望读者能举一反三地去领会。

    我常用此方合四神丸方、附子理中汤治疗老年人年久泄泻,每到清晨腹中雷鸣、胀痛,赶紧上厕,泻后腹中即觉舒适,白天或再小泻一二次。如遇生气则病情加重,腹中阵阵作痛,每痛必泻,泻后痛减,食欲不振,饭后迟消,四肢乏力,舌苔较白,脉象弦细或弦滑,重按无力。大便化验阴性,结肠检查无器质性改变。我的验方如下:土炒白朮10克,土炒白芍10克,防风10克,炒陈皮5克,补骨脂10克,吴茱萸6克,五味子6克,肉豆蔻10克,茯苓18克,党参10克。制附片6~9克,炮干姜3~5克,炙甘草5克。如治中年人,附片、干姜可再酌减用较小量。如每次均为水泄,可将茯苓加至20或25克,肉豆蔻加至12克,五味子加至9克,另用伏龙肝60~100克,煎汤代水。如腹胀明显可加木香6~9克。每收良好效果,请参考试用。 本方与四神丸相比较,本方主治肝郁犯脾所致的泻肚,其症特点为腹痛一阵即泻一次,泻后痛止,遇生气则病发,脉常带有弦象;四神丸主治脾肾两虚所致的泻肚,其症状特点为清晨(约5时左右)腹中鸣响,即上厕泻肚一次,多为老年人,尺脉多弱。

    肠胃湿热所致泄泻的患者忌用本方。
加入书签
投推荐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