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快捷翻页 ← → 键
国学书籍大全 > 中医书籍 > 本草纲目 > 杜若
    (《本经》上品)

    【校正】并入《图经》外类山姜。

    【释名】杜衡(《本经》)、杜莲(《别录》)

    子姜( 音爪。《药性论》)、颂曰∶此草一名杜衡,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条,即《尔雅》所谓土卤者也。杜若,即《广雅》所谓楚衡者也。其类自别,古人多相杂引用。故《九歌》云∶采芳洲兮杜若。《离骚》云∶杂杜衡与芳芷。王逸辈皆不分别,但云香草,故二名相混。古方或用,今人罕使,故少有识者。

    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∶杜若,生武陵川泽及冤句,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干。

    弘景曰∶今处处有之。叶似姜而有纹理,根似高良姜而细,味辛香。又绝似旋复根,殆欲相乱,叶小异尔。《楚辞》云∶山中人兮芳杜若,是矣。

    恭曰∶今江湖多有之,生阴地,苗似廉姜,根似高良姜,全少辛味。陶云,似旋复根者,即真杜若也。

    保升曰∶苗似山姜,花黄赤,子赤,大如棘子,中似豆蔻。今出岭南、硖州者甚好。《范子计然》云∶杜衡、杜若出南郡、汉中,大者颂曰∶卫州一种山姜,茎叶如姜,开紫花,不结子,八月采根入药。

    时珍曰∶杜若人无识者,今楚地山中时有之。山人亦呼为良姜,根似姜,味亦辛。甄权注豆蔻所谓 子姜,苏颂《图经》外类所谓山姜,皆此物也。或又以大者为高良姜,细者为杜若。唐时峡州贡之。

    【修治】 曰∶凡使勿用鸭喋草根,真相似,只是味效不同。凡采得根,以刀刮去黄赤皮,细锉,用三重绢袋阴干。临使以蜜浸一夜,漉出用。

    根  【气味】辛,微温,无毒。

    之才曰∶得辛夷、细辛良,恶柴胡、前胡。

    苏颂曰∶山姜∶辛,平,有小毒。

    【主治】胸胁下逆气,温中,风入脑户,头肿痛,多涕泪出。久服益精明目轻身。令人不忘(《本经》)。治眩倒目 ,止痛,除口臭气(《别录》)。山姜∶去皮间风热,可作炸汤。又主暴冷,及胃中逆冷,霍乱腹痛【发明】时珍曰∶杜若乃神农上品,治足少阴、太阳诸证要药,而世不知用,惜哉。
加入书签
投推荐票